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个性与散文创作

贾平凹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从贾平凹《一棵小桃树》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平凹的个性及其散文创作特点。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个性与散文创作

  在所有文体形式中,散文更能真切地展示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更能适宜作者自由地言说自我。教材选取的贾平凹《一棵小桃树》一文课后阅读提示中写道:“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从儿时便怀有的、对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可见,在阅读学习这篇散文时,我们应从作者的个性角度人手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的旨意。

  文章伊始,“小桃树”就化身为作者抒性灵、发哲理的替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它“在风雨里哆嗦”“长得很委屈”“瘦瘦儿的,黄黄儿的”“大家都笑话它”。就连见多识广的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乩息的,“我”却不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小桃树成了“我”的梦种。联系作家的成长经历,像小桃树一样生长在不被人发现的“角落”,“样子极猥琐”,正好对应了作家在乡村期间“自我”成长的童年、少年经历。贾平凹从小就有一种自卑心理,觉得自己的个头、形象和口才等不如人。他在《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一文中说道:“我出生在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欢喜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要躲人,恶性循环,如此而已。”

  接着文章写到,随着“小桃树”慢慢长大,“我”也“到城里上学去了”,面对眼前“好景儿这般多”的都市,“我”一心想着“学习呀,奋斗呀”,那株曾在我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小桃树”,也渐渐地被“我”淡忘了。然而“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从初到城市的“血气方刚”慢慢变为“垂垂暮老”呢?19岁的贾平凹怀着梦想来到了城市,被推荐上大学的贾平凹是一个乡村的幸运儿,成为乡村社会为数不多的可以名正言顺、光彩地逃离乡村的人,贾平凹是怀着渴望与迫不及待的心情将自己抛进城市社会的。然而繁华的城市带给他的是一种巨大的陌生感与恐慌,让他在城市面前产生了更深的自卑感。贾平凹后来描述了刚来到城市的那种陌生与惶惑:“从山沟走到西安,一看见高大的金碧辉煌的钟楼,我几乎要吓昏了。街道这么宽,车子那么密,我不敢过马路…”在少年贾平凹关于城市的想象中,似乎忽略了进城后精神上的尴尬与迷茫,于是巨大的精神落差使得他在面对体验城市所带来的压力下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乡村人在城市面前的自卑感。当这种精神上的冲击与现实中的打击(奶奶去世)碰撞在一起时,“我”回到老家,“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而当“我”抬起头,看到被遗忘的小桃树,虽也开了花,但那花“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里普斯认为:“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作者在雨中回忆自己从乡村到城市的奋斗历程,看着那棵长在“院子角落”的“弱小”的“小桃树”的感受,这里写桃树,实则在写人,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主体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将客体看作是有生命或有感情的,写的虽是客观之景,但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确实做到了“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jiapingao/21811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