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分析贾平凹个性心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2)

贾平凹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贾平凹的个性心理特征

  作为中国文坛上的代表作家,贾平凹的个性心理,可以从性格气质与精神特点两个方面展现出来。前者是内在人格先天的体现,而后者则是内在人格后天的延伸。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贾平凹的个性心理带有较为明显的矛盾特质,体现在其性格气质中,可用“自卑”和“超越”来形容;体现在其精神特点上,则可以用复杂焦虑来概括。

  1、自卑与力图超越的性格气质

  贾平凹的自卑感,并非主要源于后天因素,而是一开始就来源于对自身先天条件的体会。对于这一点的遗憾和自卑,他毫不掩饰。贾平凹在成名后,仍然不无遗憾地说:“要是我个子高,我全世界哪都敢去;要是我长得好,啥事我都能干。”[1]在描述自己外形时,他常用“极丑”两字形容。因此,这一先天赋予的不利条件导致贾平凹在幼年和少年时期受到大家庭里的冷落,“在家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1]幼年和少年时期的贾平凹,由于矮小瘦弱,相貌不出众,在被大家庭忽视的同时,在同龄人中也不受重视,因此养成了其敏感孤独的个性。这种强烈的遗憾随着1970年他的父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而开除公职后进一步深化,“家庭由小康人家变得一贫如洗”,当时的贾平凹,肯定饱尝了如鲁迅般世态炎凉之感,并且由于他本身在大家庭中的不受重视,这种家庭与个人的双重不幸,导致其自卑感进一步加重,形成自卑情结。

  自卑需要某种精神补偿,从而冲破心理症结,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认为的那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正是在这种补偿性的追求行动中,个体才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优越感,这便是超越。[2]因此,贾平凹敏感孤独的气质,使他更多地体会到生命本身的审美,从而将自卑中不满的欲求十分成功地释放到了文学领域。在文学领域里,贾平凹既自卑,又自负。因为他独特的性格气质和生命体验,既是他自卑的源泉,也是他创作动力的源泉。自卑带来的超越动力,在他身上反映得十分明显,因此,贾平凹以盛产而著名,他不断地将内心的欲望释放到了写作中。贾平凹生活如苦行僧,不善言辞,惟知写作,并在写作中不停地进行自我超越,这种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动力,正是为了满足其不断证明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成为了他努力写作的最为深刻持久的动力。

  2、精神世界的矛盾复杂

  出身乡村而生活于城市,旧式知识分子的格调与新式大学生的文化背景,这些乡村与城市元素在贾平凹身上糅合在了一起,造就了他在精神世界上的矛盾复杂。

  西方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体验极易形成个体无意识的心理,从而对他日后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具有极大的潜在影响和作用。贾平凹童年生活在一个具有山石明月、父老乡亲的农村,虽然20岁以后他获得推荐去了西北大学中文系,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后来又留在省城成为一名编辑。但是他对于故乡的记忆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沉淀,在他的内心深处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依托。8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商州情结”在他的小说中表露无遗,他不遗余力地挖掘商州的真实生活样态,反复叙写商州故土,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反映。

  然而,随着年纪的增大,社会阅历的增多,贾平凹作品中乡村的单纯意象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开始隐退。在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文化碰撞中,骨子里的农民心理和肉体上的城市生活让他产生了新的焦灼,于是就有了《废都》,贾平凹精神上的拷问、羁绊、束缚是徘徊在传统与现代观念之间,《废都》之“废”,深层次的内涵在于拷问人性和人心。贾平凹发现,他的精神世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无处皈依,农民意识和现代意愿反复纠缠,构成了彼此冲突、相互抵牾的内心情状的真实写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jiapingao/24815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