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很天真。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作业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4)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月考的失利。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7、(板书)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3、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

  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出示板书填空:的旷达胸襟(积极乐观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7、(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8、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热爱生命、逆境坚守)

  9、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齐读课文)

八、回味内化,点拨延伸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

  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美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九、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jichengtiansiyeyou/398841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