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现实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充分了解环境问题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以实际行动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和自觉性。

  3、觉悟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因为本课的教学立足点就在于要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只有突出讲解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去依法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能为后两框内容的学习奠定一份情感基础。

  2、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含义。因为在平时许多学生常将环境问题的含义认为就是人类任意排放废气物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也是环境问题。所以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他们学会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本课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的。

  2、教师和学生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几幅美景图片和韩红的《家乡》歌曲把学生引入美好环境的氛围,然后峰回路转发问: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是危言耸听?给学生一个突兀的感觉,创设一个疑问,导入新课的学习。

  2、解决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教学难点:

  用丰富的图片资料、事例和漫画,从环境受污染的种类出发,形象地告诉学生,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出现了问题,从而引出环境问题的含义。再用一条连线题帮学生回顾环境问题的两个具体表现。

  3、解决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这一教学重点:

  通过超连接的形式,把图片、文章、事例、数据与环境问题的具体危害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说明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五、课堂小结

  用回放课件的形式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再让学生通过上述的资料谈谈对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使学生有了情感升华,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韵味。

  2.通过品读,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请打开课本第195页。上课前,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放松放松:

  屏显:猜字

  这是一个繁体字,是个什么字?

  学生自由竞猜

  2.它就藏在课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描绘“”的构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户”;这个字是:“闲”(板书)。

  3.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闲――人身无事。月亮照进门里,这番景色,看了很惬意,悠闲――情绪安适。

  板书:

  闲

  身 情

  无事安适

  这是“闲”的两个境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闲”的最高境界。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儿。现在,哪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朗读毕,引导学生评价,主要从音准和停顿两个方面来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下面两句的停顿。

  屏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交流,或询问老师。

  4.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84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谁能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提示:一个晚上,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赏月。(提示学生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来回答。)

  三.品读,体悟“闲”字。

  1.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提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屏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张怀民自称为什么?

  预测,明确:闲人

  4.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屏显: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1.行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请关注描写作者行为的词句。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5.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1)行为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A.抓住以下几个重要词语进行品析:

  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空闲。

  欣然起行――看见美丽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闲情逸致。

  遂至――于是,就。说明做事不假思索,随心所欲,想走就走。

  相与步――肩并肩,手拉手散步。说明两人是同病相怜、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闲。

  B.小结:在这个美丽的月夜,苏轼“闲”而早睡,“闲”而看月,“闲”而寻友,“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无所拖累,他已经到达了“闲”的第一个境界。(画△将“身-无事”框起)

  C.但他在“闲”字里,心情却是起伏变化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复杂变化的心情:解衣欲睡(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念无与为乐者(郁闷)――怀民亦未寝(欣慰)――相与步于中庭(闲适)。

  (2)景物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指名翻译这个句子。

  提示:庭院里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积水,水里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结合“如”、“盖”引导。

  B.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么词语形容水的特点的?

  提示:空明。

  D.注解中对“空明”的解释只有“澄澈”,我觉得还远远不能表达“空明”的丰富内涵。你还能从“空明”读出水的什么特点?(或怎么样的水才能清澈见底?)

  提示:纯洁、宁静。

  E.“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纯洁、宁静。你觉的“空明”还是在写什么?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导:心如止水(没有杂念,抛弃了烦恼和个人得失)。

  F.小结:这就是“闲”的第二个境界。(画△将“情――安适”框起)

  G.让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作者宁静、纯洁的心情。

  学生朗读,并作指导:语速缓慢、平和;“盖”字要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四.迁移,感受旷达。

  1.苏轼从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看一些诗句。

  屏显:(写月光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生齐读后,师结:别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为什么,苏轼能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别人不一样。

  3.知人论世,体悟作者心情。

  屏显:(1)苏轼其人: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在家庭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些丢了性命。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苏轼此时的心情应该也会是苦闷、孤独的,从前面行为中就能看出他的无聊。那他怎么还能有这样的心情?

  屏显:苏轼,你真是个________的人啊!

  预测,明确:豁达乐观、闲适洒脱,等等。

  4.引用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语及苏轼贬官诗,补充说明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屏显:

  (1)他有远大抱负,却五次遭贬。

  他一生坎坷,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心智卓绝,身上元气淋漓,朗然刚正,悠游坦荡自在。他身居要职却从来激情飞扬,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间盛宴,一生载歌载舞,深得人间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

  (2)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五.总结,提升感受。

  1.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读出苏轼的豁达乐观。

  2.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闲”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显:(在《平湖秋月》乐曲声中字幕徐徐升起)

  苏轼从承天寺夜游中收获了许多欢乐,这是他的悠闲赐予他的。

  他恬淡闲适之心地并没有亏待他,不但让他享受了山水之乐,自然之情,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和灵气。

  于是,人生失意,身处困境时,他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于是,中秋之夜,骨肉分离时,他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怀一颗闲适恬淡悠远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鸟,皆美之化身,自得其乐。

  去功名利禄远点,则利欲不熏我心,清贫能守,则博爱及物。

  清风明月在怀

  功名利禄看透

  六、巩固,布置作业:(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jichengtiansiyeyou/398841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