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季羡林人物素材

季羡林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引导语: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虽然他已逝去,但地位仍然不变,对于中学生写作来说,积累关于季羡林的素材会经常用到,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季羡林人物素材。

  季羡林——布衣教授

  季羡林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小时穷得吃不饱饭,给一个亲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现在仍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提示:朴实;平民化。

  回忆恩师季羡林先生

  王岳川

  季老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六年了。谈论季老的精神人格和学术风范,并非易事。有不少文章在误读季老,我们应该从他的学术历程、人生沉浮、生平轶事以及价值信仰,甚至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角度阐述其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 知识谱系 承前启后

  如果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分成“七代”的话,那么首先是晚清一代: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是一代;五四一代: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季老应该算是第三代,就是30年代这一代学者,这一代中西打通走出国门;第四代应该是建国以后的这一代,比如汤一介教授等;第五代应该是文革一代,他们的知识体系可能同前人相比有一些差距,但是社会经验很丰富;还有一代就是我们这一代——77级、78级高考入大学这一代,这一代因为经历了很多磨难,确实想继承前人的学术,但是有八个字: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中学西学都需要补课;我们后面一代就是90年代一代,新思很多,问题不少。可以说,季老这第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20世纪学术谱系和知识谱系上是相当重要一环,是国学西学承前启后的一代,如今斯人已去,可谓大师凋零。后辈学人应更加努力,使得学术思想薪火相传!

  这一代学者将学问看成生命,可以说以最真诚的人生态度来做学问,将学问看成生命价值实现,而不是什么外在于生命的东西。比如说季老近90高龄写《糖史》,完全可以让助手和学生来搜集资料,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每天坚持从家来回走 3公里到北大图书馆。面对壁立的图书,他告诉我:有时候一天老眼都看得昏花,却一条有用的资料也没有找到。今天很多人做学问已经没有这种止于至善的精神了。大师逝去是一个“学问人生时代”的终结,如何继承前贤、严谨治学,值得中国知识界反省。

  大学者本身之所以如此谦虚,因为他们和上两辈大师比如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陈寅恪等自觉比较,会觉得自己仍有相当的距离。另外,现在“大师”这个称呼在当代学术界某些炒作中大大贬值。所以先生藐视虚荣,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正确把握。这位学问大家谦虚而低调地做学问,乐于坐冷板凳,不喜欢被他人炒作,是很有人生悟性和学术定力的。他们冷峻客观的学术态度是对那些非学术流行炒作的抗争,是对做真学问的高贵品质的坚持,对整个中国真正学术传统的坚守!

  季老跟我反复说过:“我不畏先生畏后生”——前人的墓志铭是我们这代人写的,而我们这一代人是你们这代来写。所以,季老随时有一种自我警醒感。他常常跟我谈:国学是关于中国经、史、子、集的学问,他自己只是在小时候学过一些,主要是对“集部”的诗词曲赋比较感兴趣,而到了后来主要精力在做东方学学问,对国学确实是谈不上精深研究,也没有专门写过一本关于经史研究的着作,所以他对国学大师的帽子当然是悚然惊惧,不敢接受。包括国宝、泰斗等一概敬谢不敏。这说明季老对巍巍高山的“学问珠峰”仍存敬畏之心虔诚之意!我们今天很多人做学问没有敬畏、更不虔诚,学问似乎是一袭华衣、一种装饰。但是季老这一代把学问看得非常庄严,能从学问中获得很多知识和人生启迪,并能出经入史提出新世纪中国文化走向及其文化战略。他还有一句名言就是:今天我们以北大为骄傲,不知道将来北大会不会以我们为骄傲,这是每个学生应该去考虑的。我们今天是以北大、清华、复旦这样名校来提升自己,我们沾了名校的光,但是很多人只是沾光,从来不会给北大、清华、复旦做贡献,让母校为自己骄傲!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jixianlin/25875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