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兰亭集序》学案(2015版)

兰亭集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学习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背景资料】

  1.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 “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2.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3.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4.《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

  5.名句积累(关于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6.成语及常用语

  ①游目骋怀(开怀)

  ②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

  ③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7.常识

  ①纪年法 岁在癸丑(干支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 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

  ②暮春(孟春 仲春 季春)

  ③禊(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antingjixu/34083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