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兰亭集序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__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兰亭集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思考人生的意义。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上、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学习中有点障碍。学生如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点拨,就能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虚词的意义用法,了解文章内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体会文章语言精美;借助注释、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获得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并理解全文。

  难点: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两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一)激趣导入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两千多年前,史学家司马迁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对人生进行过探索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去感悟他的思想。(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由学生完成,读课下注释)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课前预读。

  2、堂上听朗读录音,学生校正。

  3、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难点做好圈注。

  (四)合作探究

  1、全文共四段可分为几部分,试从每部分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通过文章结构的梳理,引出乐、痛、悲的情感变化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从而引发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

  乐——(1、2)集会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五)拓展延伸:说说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点拨]

  东晋时因为政治原因,人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由此可知,观点是积极的。

  (六)堂上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

  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悟?写一篇小文章 字数不限。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兰亭集序(王羲之)

  乐——(1、2)集会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兰亭集序说课稿 篇2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antingjixu/419950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