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老舍与大公报文化

老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在《大公报》115年的历史长河中,文艺副刊是一方百花齐放、独具特色的园圃。胡适、梁实秋、丰子恺、林语堂、曹禺、冰心、茅盾、巴金、沈从文、老舍……众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巨匠,都曾是《大公报》副刊的作者。按现在的网络语言,这堪称是一支文学界的超级“天团”。

老舍与大公报文化

  老舍先生

  老舍是《大公报》副刊灿若群星的作者队伍中的一员。前几日清明节,在京西八宝山公墓的一角,老舍的墓地前也摆放了凭吊者敬献的花束。环顾整个公墓,老舍墓是墓地设计式样最为特别的之一。没有常见的墓碑和坟冢,反而是一整块平铺在地面的墨绿色花岗岩,雕刻着一圈圈散开的波澜,象征其生命最后归宿的太平湖,波心当中浮雕着老舍的侧面头像,架着一副眼镜,平静安详。呈折角的两面汉白玉墓墙上,一边是老舍与夫人胡挈青的名字及生卒年月,字体用的分别是两人生前的签名;另一边则雕刻着这样一段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并衬以胡絜青生前所绘工笔菊花为底,庄重而净雅。

老舍与大公报文化

  老舍墓地(马浩亮摄)

  作品寓反思于幽默

  老舍是一位人民作家,作品大多聚焦底层小市民,而又与整个国家民族命运气息相通。尤为特殊的是,老舍在《大公报》上发表的一系列作品,又恰恰与《大公报》的历史播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1930年老舍结束在英国和新加坡的求学教书生涯归国,直到1937年,他寓居济南,大部分时间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做文学教授,期间也曾辞职专事写作。这是老舍的一个创作高峰期。1936年11月,开明书店出版了老舍的第三部中短篇小说集《蛤藻集》,当中不少文章都系发表在天津《大公报》的文艺副刊,如《听来的故事》(1935年5月12日)、《断魂枪》(1935年9月22日)等。

老舍与大公报文化

  老舍作品《蛤藻集》

  老舍性格温和,鲁迅那种辛辣直白的挞伐,在老舍笔下是绝少见到的。但老舍的作品并不缺乏对国民性的剖析和批判,只不过大多是寓批判于曝光,寓反思于幽默。

  《听来的故事》,刊载于《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51期。文中通过会讲故事的宋伯公,讲述了一个“连半下子也没有”的孟智辰的故事。孟先生“本事是凡事无办法,因而也就没主张与意见,最好作会长,或作菩萨。”“都在英文系里,人家孟先生直到毕业不晓得莎士比亚是谁。”“他天生来的是馒首幌子——馒头铺门口放着的那个大馒头,大,体面,木头作的,上着点白漆。”“四棱子脑袋;牙和眼睛老预备着发笑,唯恐笑晚了;脸上的神气明明宣布着:我什么也记不住,只能陪你笑一笑。”然而由于其内兄做了教育部秘书,后来又做大学校长、教育部长,孟先生跟着平平安安地升官,历史系主任、编译局长、秘书长。

  老舍通过这个故事,最终告诉读者一个无奈而苦涩的结论:“由他身上,我明白了我们的时代——没办法就是办法的时代。”

  《断魂枪》讲的是则清朝末年,列强入侵,镖局被洋枪取代后,身怀绝技“五虎断魂枪”的镖师沙子龙把镖局解散,转行当客栈老板,而“五虎断魂枪”的枪法也绝不再传。徒弟王三胜,在与孙老者的较量中被打败,引着孙老者来拜会沙子龙,但无论如何激将,沙子龙就是无动于衷,拒绝较量枪法。深夜,这位老镖师在后院耍起了枪法,对着星空说了四个字:“不传,不传”。

  该文有着凝重的历史隐喻和文化情结。老舍通过沙子龙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心理。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断魂枪”为象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无力抵抗,老舍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又交织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文中传统武术拳棒的崇拜者和捍卫者“孙老者”,则是不少仍沉醉在天朝上国迷梦中的国人的缩影。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aoshe/18928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