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老舍作品“京味”形成的主要因素(2)

老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爱屋及乌谱“京味”

  老舍爱北京,也爱北京的一切。他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正是这一情结,使他在创作文学作品的同时创造了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也正是这一情结,开启了老舍作品“京味”的生命之源。老舍在二十七岁那年,才离开北京。虽然,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很艰苦,但是,满城的北京文化还是让他深深地爱上了北京,爱上了北京的一切。在一个地方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结果还爱这个地方,这里面自然有“子不嫌母丑儿不嫌家贫”的缘故。他把北京城看成自己的“家”了。正像他在《想北平》一文中说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老舍爱北京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说不出怎么个爱法,但能像爱母亲一样爱北京也就爱到家了,爱到位了,爱到了“孝敬”的分上了。北京除了“养育”了老舍,还给了老舍许多许多。给了老舍北京文化,给了老舍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正像老舍自己所说:“……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可见,老舍爱北京已经是爱到骨头里了。他爱北京的古与今,爱北京的楼与院,爱北京的风景与名胜,爱北京的山与水、花与草、树与木,爱北京的菜与果,爱北京的街与巷,爱北京的文化与艺术,爱北京的戏曲与说唱,爱北京的方言与口语。有了这么多的爱,便有了老舍笔下的北京“风景”和北京城大街小巷、大小杂院里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记录”下了北京的山水景致和小街杂院贫民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表现出了北京的雄伟美丽和北京人的传统与世俗、静穆与雍容、复杂与简单、温和与善良。

  老舍的“京味”文学主要是他使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是“京味”文学的外在特征,也是“京味”文学最鲜明的标志。北京方言中最形象、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地域色彩的正是在北京人嘴边上的最通俗、最日常的口语,即北京话口语。由于口语一般来自民间,原汁原味儿,口语和平民的生活是零距离,因此,它最通俗,最鲜活,最生活化。老舍说:“我自己的笔也逐渐的、日深一日的,去沾那活的、自然的、北京话的血汁”,“我愿纸上写的与口中说的差不多”。北京话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交流融汇了少数民族语言的营养,加上口语吸收了文人语言、贵族语言、宫廷语言的诸多词汇,这就使之成为汉语方言中性质最优、成熟化程度最高,能为各汉语方言地区的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方言口语。老舍把这种高度成熟、高度发达的语言巧妙地运用于文学创作之中,酿造出了其作品的北京地域风味,惟妙惟肖地赋予了“京味”以实实在在的可感性。丰富生动的口语语汇,情感色彩浓烈的人称代词,活脱脱的歇后语、惯用语,轻快和软的儿化韵,四声完备的声腔韵调――“京味”。老舍创造性地继承了北京先人的文学语言传统,善于语言的锤炼,建起了“化俗为雅”的京味文学语言体。正如老舍说的:“不要只在语言上打圈子,而忘了与语言血肉相关的东西――生活。”“京味”语言之所以成了老舍作品的生命之源,是因为老舍笔下的北京语言来自北京平民的生活,同时,老舍又将普普通通老百姓的生活和生活中的日常话语搬到了其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形成了地地道道的文学语言上的“京味”。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aoshe/27138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