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梁实秋雅舍在哪(2)

梁实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拓展延伸】

关于梁实秋的故事

  民国名士中,梁实秋可谓最善吃的一位。别看他平日里举止仪态万方,风度儒雅,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莫不中节而有道,私下里却对口腹之欲有着超乎常人的嗜好。早在就读清华大学时,梁就创下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大碗炸酱面的纪录。而这种令人咂舌又不甚光彩的“饭桶”行径,绝非因他拥有着如象巨胃,很大程度上乃是纯粹出于追求那种大快朵颐的感觉,并且他还常给人说自己最羡慕长颈鹿,有那么长的一段脖颈,想象食物通过长长的颈慢慢咽下去时“一定很舒服”。终其一生,虽然颠沛流离、辗转各地,梁实秋却对“吃”情有独钟,有钱时随心所欲,挥金如土,穷困时也从不亏待自己的一张嘴,独辟蹊径,别出心裁,花小钱照样能让盘中之物活色生香。总之,梁这一辈子,除了其令人仰视的文学成就之外,其对饮食之道的造诣也罕有人能与之匹敌。别看只是一日三餐,梁实秋吃出了味道,吃出了学问,吃出了境界,吃出了真谛。

美食世家

  梁实秋从小便生活在一个美食世家当中。

  梁实秋的父亲梁咸熙是个顶呱呱的美食家,他经常光顾北京那些有名的饭庄、酒楼,对其中的美味佳肴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梁咸熙最钟情的当属厚德福饭庄。由于经常在此处推杯换盏、品尝美食,他同掌柜陈莲堂逐渐熟识,并发展成为莫逆之交。后来,梁咸熙给陈频频支招,为饭庄的发展献计献策,两人竟合伙在沈阳、哈尔滨、青岛、西安、上海、香港等地开设了分店,将厚德福的旗号推向了全国。梁咸熙经常去饭庄吃饭谈事,作为儿子的梁实秋自然要随侍在侧。名义上是陪同,实际上多半为改善伙食,犒劳一下自己的馋嘴。

  六岁时的一天,梁实秋随父亲去煤市街的致美斋赴宴,竟不自觉地端起酒盅,喝起了酒。父亲微笑着未加制止。在他看来,“有其父必有其子”,自己酒量似海,儿子也应是千杯不醉的“仙人”级选手。岂料几盅落肚,梁实秋便醉眼惺忪起来,“先君禁我再喝,我一声不响站立在椅子上舀了一匙高汤,泼在他的一件两截衫上。随后我就倒在旁边的小木炕上呼呼大睡,回家之后才醒”。梁实秋后来写道。从此深深地为自己这次饮酒致乱而懊悔不已。长大之后,应酬多了,饮酒的机会也多了,但有了过去的那次惨痛经历,梁再也不肯也不敢饮过量之酒。“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菜根谭》上的这句话,成了他饮食征逐场上的箴言,认为那“才是最令人低回的境界”。

  家庭的熏陶,使梁实秋自小便对饮食之道产生了异于常人的兴趣。他开始走出家门,走街串巷,来往于三教九流间,流连于饭庄酒肆中,打听各色食品的名称、沿革、制作、销路,揣摩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渐渐地,由纯乎兴趣到形成学问,梁实秋触摸到了北京饮食文化的精髓。

  豆汁是老北京最普通且又最具代表性的饮食。北京人没有不嗜豆汁的。因此梁实秋十分肯定地说:“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

  能与豆汁媲美的,是傍晚出现在街头的“羊头肉”。梁实秋对此也有评论:“有浓厚的羊味,可又没有浓厚到膻的地步。”

  还有玉花台的汤包。梁特意讲过一个故事,来说明汤包的绝妙之处。说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聚同一张桌子吃汤包,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汤汁照直飙过去,把对面客人溅了个满脸花。但肇事的这一位毫未觉察,仍旧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也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倒是饭馆的伙计看不上眼,急忙拧了一个热手巾送了过去,那位客人徐徐言道:“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虽是笑话,却也饶有深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北京饮食文化之一斑。

  年轻的梁实秋,就是凭着这股极大且单纯的乐趣,观察着老北京那林林总总、种类繁多、数也数不清的小吃,从中享受着高度的精神愉悦。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angshiqiu/14742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