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梁实秋散文创作论

梁实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导语:在梁实秋散文中,有相当数量是描摹社会世相的,其中不乏针砭时弊之作。这表明他对于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满意之处颇多。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梁实秋散文创作论,欢迎大家阅读!

  梁实秋晚年曾云:“一个道地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品。”[4]这是他的夫子自道。事实上他和许许多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很早就接受了儒家文化传统的熏陶,他正是出于“兼济天下”的目的,感时忧国地投身于一系列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的。白璧德与梁实秋都曾经说过,西方新人文主义的二元人性论与中国儒家的思想是相通的,其“以理制欲”的观念,简直如出一辙,无怪乎林语堂要说,白璧德的学说“颇似宋朝的性理哲学,……白璧德极佩服我们未知生焉知死的老师孔丘,而孔丘的门徒也极佩服白璧德。”[5]儒家文学观中的“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义”等,也与西方古典主义相一致。文学论争中的实际上败阵可能对梁实秋人生观的影响并不算大;而政治上的一系列受挫,却使他愈来愈向老庄靠拢。在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这位留美归来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曾对独裁的国x党政府表示过强烈的不满,1935年11月他在《自由评论》创刊号公开著文指责政府“对于思想言论的自由之取谛干涉……远过于北洋军阀统治时代之所为”(《算旧账与开新张》);1936年1月,他又在该刊上发表文章,针对政府在日军猖狂进攻面前的不抵抗主义愤言道:“……对外只知道在睦邻的美名下屈服,而对内则在建立中心思想的名义下实行统制,我敢断言这个政府是不会长久的。”(《宪法上的一个问题》)自由主义者梁实秋向当局进言的目的,是为了促其改进施政,并无反对这个政权的意思,他是个“好政府主义”者,建立一个西方式的法治民主政府是他那时的理想。卢沟桥事变后,他因上了日本侦缉队的黑名单而仓促离开北平,一度四处漂泊,报国无门。到重庆后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官场丑闻,权贵显要为争权夺利和发国而置民族存亡于不顾,他名为战时国民参政会成员对国政却无从干预,反倒屡遭政客的愚弄,他对“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十分不满,没想到随参政会慰问团到前线时,却目睹有些国x党将领在前方也“紧吃” 挥霍,还飞扬跋扈如同军阀,而“乡下平民的贫困与愚暗”尤令他心惊。[6]世事的纷乱,理想的幻灭,官场劣迹的骇人耳目,凡此种种,使粱实秋深觉人生无常、个人力量的渺小与无奈。由于对现实政治的极度失望,在沧桑感与幻灭感的驱动下,他在处世态度上转向了独善其身,从此力避介入现实政治,并在相当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于老庄的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自谋心境的平和乃至淡泊无为。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angshiqiu/30285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