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李商隐《锦瑟》的心灵化(3)

李商隐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也用了两个典故。“沧海月明”之典可参照《大戴礼记》“蚌蛤龟珠,与月盈虚”。[4]《吕氏春秋》中有云:“日月望则蚌蛤实,月晦则蚌蛤虚。”[5]古代认为海中蚌珠的圆缺和月的盈亏相应,故将“月”与“珠”联系起来。沧海是辽阔、广袤的,而一粒珠子则是小小的,沧海之大更衬出珠之小、更显海珠的寂寥与孤独。珠不仅小,而且它还有泪。月明之时,海珠是圆润、充实的,可它为什么还有眼泪呢?也许是在担心月亏时的缺损。诗人给海珠以人性,赋予海珠以人的情感,说明诗人是以海珠自比,既表达自己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凄清之感,也传达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维持的怀疑。由于残酷的外在环境,诗人的雄心壮志、理想以及抱负还是会被磨平。在“月明”之时,就担心月晦时的情景,并坚信这一时刻的到来。得意之时悲叹并认为志向终会逝去,逝去之时更是坚信不已,真真悲哀、感伤。“蓝田”盛产玉,这是人们共知的。相传玉埋在地下,天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在前一句的无限悲凉之余,诗人还是对未来有着憧憬的。即使玉深深地埋藏在地下,不见天日,但是在太阳的照射下,它还是会有升腾着的烟雾,有着自己的光彩,人们会看见的。既然只要有阳光,就有希望,那诗人自然也是不会放弃的,他会继续奋斗,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理想,并坚信它最终会实现、会因此而赢得别人的认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情”指“思华年”之情,具体指“晓梦”醒来和月缺之时理想与抱负终会逝去的悲伤,以及“啼血”和“日暖”之时对理想与抱负的执着坚持与希望,这两种矛盾的情感相互交织缠绕、回环往复。“可待”意为岂待、哪待。这情感,哪里需要留待后来的日子去追忆,在当时就令人怅惘不已。诗人身上纠结而矛盾的思想,在当时就不知如何妥善解决,因而很是惆怅。现在想起更是迷茫,仍没弄明白这两种情感该如何释放以及处理来达到自己的期望,体现诗人矛盾、哀伤、迷惘的情感之深。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shangyin/25261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