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2)

李商隐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 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

  李商隐诗歌中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感伤,一方面源于他爱国但却怀才不遇的悲惨命运,这点儿类似屈原的命运,因此师从屈原的“幽愤”;另一方面源于类似于著名诗人杜甫的沉郁,怀才不遇的悲惨命运以及自身性格里的沉郁因素造就了李商隐诗歌中的感伤色彩。

  2.1 对时事的感伤

  李商隐忧国忧民以及报国无门的那种复杂心情在其政治诗歌中体现的淋淋尽致,李商隐政治诗歌中流露出来的感伤正是这种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着诗人因得不到朝廷重用而报国无门的感伤情绪。

  李商隐生活在逐渐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当时的社会各阶层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李商隐一身学问非但毫无用武之地,还深陷党争之间,被指为“背恩”之人,得不到重用。心中的忧郁无法排遣,加之爱国心切,李商隐只能通过诗歌,揭露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借以抨击统治者的腐朽统治,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其代表作《行汰西郊作一百韵》是诗人众多政治诗歌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继诗人杜甫《北征》之后内容宏大的反映社会政治现实的诗歌,广为世人流传。其中的诗句“我听此言罢,冤愤如相焚”、“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榜陀污紫良”等诗句形象生动的表达了诗人对腐败统治的心痛,虽有“君前剖心肝”之心但却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使读者不仅潸然泪下。同时,《岳阳楼》、《听鼓》、《风雨》等诗歌,或表现了诗人对没阶趋走的屈辱处境的愤慨,或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权贵之人仗势欺人嘴脸的讽刺,无论是何种感情的体现,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都表现了诗人不愿屈服社会现实的骨气,李商隐政治诗歌中的感伤之情正是晚唐社会现实以及其悲惨命运结合的必然产物。

  2.2 对爱隋的感伤

  爱情题材的诗歌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也是最为著名的部分。因此,我们在对李商隐诗歌中的感伤艺术色彩进行研究的时候,不能不研究其爱情诗歌中的感伤色彩。那首家喻户晓的《无题》可谓是李商隐爱情感伤诗的杰出代表,其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脍炙人口,感情细腻,广为后人传颂。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采用“剥茧抽丝”的手法,由一个意念而生发了另外的意念,句句相扣,连绵不断,生动形象的表达了相思之苦,感情细腻而又深刻,令人回味无穷。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坚贞不渝,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消逝的无奈与感伤。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生动的描写了离别时的场景以及心中的痛苦之情,而诗中的“东风”指的就是“春风”,这与古代诗人伤春悲秋的写作风格是相符的。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因其淋淋尽致的描写出了情人间那种坚贞不渝、执着坚定、缠绵而又沉痛的感情而广为世人流传,成为了描写爱情的绝佳诗句,也是《无题》这首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地方。那种“流泪之死”的对爱的感伤让读者为之动容,一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顿时显现在读者的面前。颈联和尾联是诗人对幸福的向往,这种向往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借以诗歌表达,感伤之情显露无遗。诗人爱隋诗歌中的感伤之情也是源于其自身婚姻的不幸,但那却不属于诗人李商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自己婚姻的感伤,都被诗人融进了其爱情诗歌的创作之中,以此来悼念自己己逝的幸福。  3 结语

  作为一个传统的诗人,李商隐承继了千年来古老的文化积淀,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自身悲惨的命运化为伤感之情融于其诗歌创作中,既有对个体的悲叹,也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清代吴乔云:“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由此可见,诗人李商隐确实是继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之后开辟诗国之大家。在唐朝衰败之际,其诗歌中依旧能够体现这种忧国忧民的感伤,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索,实属难能可贵,这种艺术风格也非常值得后人学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ishangyin/28717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