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陋室铭》教案(3)

陋室铭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陋室铭》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

  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目标1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 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

  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案 篇5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与评价。

教学重点

  1、 了解与认识作者情操

  2、 文言词语的积累

  3、 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铭体文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与教室或自己的书房、卧室日日相处,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说起。

二、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与自己的前后桌同学讨论。

四、几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而了解文章内容,同时辅之以朗读、诵读。

  1、 在读完以后,你对全文的印象如何?学生在这里可能有三种答案:陋、不陋、陋而不陋。如果答“陋”则以下设计2、3暂时不讲,如答“不陋”与“陋而不陋”可顺次展开。

  2、 为什么(陋而)不陋?这里哪两个字是最为关键的?

  3、 作者的德馨体现在何处?

  如果学生一下不易答出,可提出以下问题作为提示:与他交往的人多吗?都是哪些人?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这里顺便交代,刘禹锡曾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交好,并有大量诗文传世,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由此可见,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5、 作者为何又写了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作用何在?

  6、 由此可见,室主人是什么样的人?

  7、 由此可见,文章最后一句是不是“添足”?

五、品评、讨论文章写作目的。

  1、 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在和县的经历。

  2、 回忆刘禹锡的其他诗文,并回忆、品评其中思想 。

  3、 读文中用典,了解典故意义。

  4、 小结。

六、再次诵读全文,赏析.写作特点

  结合注释一中对铭的介绍,师生共同讨论文中押韵、对偶、比兴等方法。

课堂讨论与练习

  1、 如今物质生活高度丰富,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2、 我们在电视中常看到则广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礼不在多,贴心才行;中脉蜂灵,正在流行。”请品析此广告,并仿写一则。

小结

  板书设计

  景 环境清幽

  陋 友 交往不俗 不陋

  趣 情趣高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oushiming/438027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