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鲁迅风筝课堂实录(2)

鲁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品鉴

  1.第1~2段:严冬的回忆

  师:鲁迅先生这段儿时的回忆是被什么勾起的?

  生:风筝。

  师: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一二段。

  生齐读第1—2段。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段的不同?

  生:第一段讲的是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第二段讲的是春天的时候,春二月。

  师:还有吗?

  生:第一段写的是沉重,第二段读起来稍微有点儿放松。

  师:放松?从哪个语词读出来?

  生:“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而山桃也多吐蕾,和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师:第一段是沉重,第二段是春日的`温和,松缓一些了。这里同学们都找出来了。一个是季节的不同,一个是严冬,一个是春天;还有一个不同大家发现了没有?一个是北京,一个是——

  生(齐):故乡。

  师:还有一个是沉重,另一个是轻松。好,再来读一遍,把这些不同、变化读出来,好不好?

  生(齐):好。

  生齐读第1—2段。

  2.3~4段:“精神虐杀的一幕”

  师:严冬,北京,鲁迅看到风筝,勾起了儿时的回忆。可是他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而且还把他偷做的风筝毁坏呢?。请大家在下面轻声读3、4段,想一想。

  生读作品

  师:谁来说说!

  生(小声):鲁迅“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再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声一些。

  生:因为鲁迅“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课件出示“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鲁迅认为什么?(手指大屏幕)一起来。

  生齐读“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所以弟弟喜爱风筝,在鲁迅看来是(引读)——

  生:“笑柄、可鄙”。

  师:所以当鲁迅先生发现弟弟在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风筝时,理所当然的反应是——

  生:毁坏了。

  师:怎么毁?

  生:“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师:你看到这里,感受如何?

  生:好可惜啊!弟弟辛苦了那么久的风筝,就这样毁了。

  生:心痛。他毁了弟弟的童心。

  师:你觉得不但把弟弟的风筝踏扁了,更把弟弟的童心给毁了。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再来品读这句话,老师有个疑问,这不是鲁迅先生回忆他童年的事情吗?难道当时的鲁迅不是孩子吗?

  生(纷纷答):是。

  师:同样是孩子,弟弟是那样喜欢风筝,为什么做兄长的鲁迅却那样嫌恶?为什么?你们带着这个疑问,再来读读这句话,仔细品读品读,想象一下旧式家庭长兄和弟妹之间的关系,你读出了什么样的口气?

  生(纷纷答):长兄为父。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父母不在的时候,最年长的兄长就应该担当起责任照顾好弟弟妹妹。

  师:哦,长兄是有这么一种责任的。那我们看鲁迅和他的弟弟,是一种什么关系?平等吗?

  生(齐答):不平等。

  师:体现在哪儿?

  生(齐读):“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

  师:“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这是外表上的不平等,年长几岁,当然占优势,你们觉得心理上呢?

  生(纷纷答):不平等。

  师:你们和哥哥可不可以吵闹?

  生(笑,纷纷答):可以。

  师:打架?

  生(笑,纷纷答):可以。

  师:你觉得这些事情会不会发生在鲁迅和他的弟弟之间?

  生(纷纷摇头):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弟弟对哥哥感到恐惧。

  师:哦,不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关系,而是恐惧?有点奇怪。

  生:因为哥哥肯定是管弟弟的,还当成孩子来管。

  师:哥哥是要管弟弟的,因为他不单单是哥哥,刚才你们都说到了,而且还是—生(纷纷答):长兄为父。

  师:确实是这样的,在中国的旧式家庭,长兄如父。周家兄弟三人,老大周树人,就是鲁迅,老二周作人,老三周建人,鲁迅作为家庭的长子,按照习俗,已经被置于一种负有责任的地位。周父死去之后,鲁迅才十六岁,十六岁才只是少年吧?可他责无旁贷地要担当年轻父亲的角色。那时的鲁迅还没有从旧文化中走出来,觉得必须按照传统的道德伦理看管弟弟,让弟弟朝哪个方向发展?

  生(纷纷答):有出息。

  师:所谓“有出息”就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对人的要求,而风筝呢?

  生(齐):没出息。

  师:所以鲁迅要不要管弟弟?

  生(齐):要。

  师:他有这种——

  生(纷纷答):责任。

  3.5~11段:“沉重”的变异

  师:一晃二十年过去了,鲁氏兄弟都已人到中年,他们都受到新文化的冲击,接触到什么理念?

  生(齐):“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接触到这一崭新理念之后啊,鲁迅回忆往事,才意识到儿时上演的是对弟弟心灵的——

  生(纷纷答):“精神虐杀”。

  师:他的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可是,同学们,这时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关系已经失和,关系走向决裂。请大家看一段资料,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

  鲁迅是很看重兄弟情谊的。弟弟周作人自从十六岁离开家乡绍兴后,一直在鲁迅的庇护下生活,从南京到日本再到北京,鲁迅一直尽自己所能为弟弟妥帖安排一切。但兄弟最终却走向反目。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交给鲁迅一封绝交信,鲁迅立即派人请周作人详谈,可惜他的主动并未得到对方的应和;8月2日鲁迅搬出了八道湾,大病一场,10个月后,即1924年6月11日,鲁迅回八道湾拿书籍,竟遭到周作人夫妇的谩骂殴打。《风筝》就写于兄弟失和后的1925年1月24日,时值正月初一。

  师:如何体会他回忆这段往事的复杂心情呢?要知道写作《风筝》的这一天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合家团圆的春节啊!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5~11段,特别注意一下7个自然段中不断出现的一个词和相关的句子。看能不能找出来。

  生看书,师巡回。

  师:找到这个词了吗?

  生(纷纷答):找到了。

  师:是——

  生(齐):沉重。

  师:(板书:沉重)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课件展示:“我的心也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的堕着,堕着。”

  “而我的心很沉重。”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生读。

  师:你们觉得沉重背后的心情,都一样吗?

  生纷纷摇头。

  师:好多同学摇头了,谁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鲁迅心情沉重是因为兄弟失和,让他很痛苦,所以写了《风筝》,表达一份情感。

  生:不仅这样,还带有一种自责。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认为对弟弟进行了精神虐杀。

  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写《风筝》是渴望得到弟弟的宽恕,还有忏悔。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鲁迅先生回忆起小时侯毁坏弟弟风筝的事,让他觉得这是一种“精神的虐杀”,现在兄弟又失和了,想起这件事,更让鲁迅觉得不堪回首,于是写下这篇散文,以表达希望得到宽恕的心情,渴望兄弟和好。

  师:大家都同意“沉重”表达的就是忏悔和寻求宽恕吗?

  生沉默思考。

  师:鲁迅认为自己做错了有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补过?

  生(齐):有。

  师:怎么补?

  生:第一种约弟弟一起放风筝,可是两个人年纪都很大了,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放风筝;第二种,找他弟弟会谈,问弟弟还记得那件事吗,如果记得,请他原谅。可是弟弟却给他一个惊人的回答。

  师:鲁迅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补过,刚才这位同学说了,第一种送他风筝,和他一起放风筝,可是,时过境迁了,都是小老头了,不能还原童年的快乐;第二种,亲面讨得他的宽恕,可是,弟弟说了一句——

  生(齐):“有过这样的事吗?”

  师:“有过这样的事吗?”,证明弟弟——

  生:全忘记了。

  师:真的忘了吗?

  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生:我认为是报复打击。

  师:哦?从何理解?

  生:因为鲁迅的弟弟知道鲁迅因为这件事而自责,要奢求他的原谅,如果不原谅他,鲁迅的心就会一直沉重下去。所以说,叫你当年折磨我的风筝,我现在也来折磨你。

  (生大笑)

  师(笑):所以你认为是报复,故意说不知道了。(另一同学举手),你来说说。

  生:鲁迅知道自己当年踩坏弟弟的风筝做错了想补过,可那件事对弟弟打击太大了,弟弟想打击回他,才会说这样一句话。

  师:现在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弟弟真的忘了,不记得这件事儿了,一种是弟弟有可能没忘,他是——

  生(部分):故意这么说。

  师:其实啊,关于风筝时间真实性的问题,周作人和周建人都予以否认,说没有这样的事,《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运用了象征的写法,老师和你们说过,周作人写了绝交信给鲁迅,鲁迅马上派人找周作人详谈,周作人有没有回应?

  生:没有。

  师:这个事件和文中哪个细节比较相像?

  生思考。

  师:一个是现实中想和解得不到回应,文本中呢?想讨得宽恕,对方却说忘记了,文中有一句话,(引读)“全然忘却——”

  生(齐读):“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师:假如,鲁迅先生想讨得弟弟的宽恕的心是满腔热血,这时,弟弟的反应无疑是——

  生(应答):泼了一盆冷水。

  师:哦,泼了一盆冷水,这时的鲁迅,什么感受?

  生(小小声):恨!

  师:有一种恨,(学生应和),我这么积极地想要求得你的回应,你却不给我机会,不回应。我们再来读一读“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看从这个“沉重”你体会到什么?

  生齐读“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读出“恨”了吗?来,再读一次。

  生齐读“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只得(děi)”,再来一次。

  生再次齐读“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确实只能沉重啊!学术界对《风筝》究竟是表现忏悔还是怨恨一直有些争议,你们也都读出来了。究竟是忏悔还是怨恨,我们不忙下结论。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uxun/216699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