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鲁迅风筝课堂实录(3)

鲁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五、颖悟

  师:我们来读最后一段。

  (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请一名学生读。生读得不甚流利,再读。)

  师:6年前,也就是1919年,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文章,题目是《我的兄弟》,你们对照着读一读,尤其注意两篇作品的最后部分,体会有什么不同?

  生:《我的兄弟》比《风筝》简单多了。

  师:谁还想说说?

  生:《我的兄弟》待最后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一种忏悔。

  师:找出来,读一读。

  生:“阿!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师:《我的兄弟》结尾反复强调的是什么?

  生(齐)让弟弟原谅。

  师:《风筝》结尾还祈求原谅吗?

  生:不!只能读出沉重、悲哀!

  师:说不清道不明?

  生:还有一丝怨恨。

  师:怨恨、悲凉、沉重。

  师:注意到没有?文章开头出现了冬天和春天的对比,在最后一段,又出现了没有?

  生:出现了。

  师:春天和严冬的对比在这里又出现了,你能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吗?

  生:我觉得故乡的春天指的是回忆中的兄弟情,温暖人心;严冬是兄弟决裂的现实,令人心寒。

  生:我觉得春天是一种希望的代称,而冬天,他用的是是“肃杀”。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词?

  生:沉重的心理覆盖了春天的美好。

  师:这位同学说春天象征亲密无间的兄弟情,但春天还在吗?

  生(齐):不在了。

  师:已经——

  生(齐):逝去了。

  师:现在是——

  生(齐):严冬。

  师:鲁迅经历了从想补过、讨得宽恕到补过不得而失望再到弟弟的忘却而沉重而怨恨,一路走过来,到最后,当春天和严冬让他选择时,他选的是?

  生(齐):严冬!

  六、小结

  师:同学们,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具有特别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一代的青年高举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我们来看一看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宣言:

  (出示课件):

  陈独秀:“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

  理解吗?“易”什么意思?

  生:改变。

  师:就是说,五四的青年,要走出——

  生(齐):家族本位主义。

  师(板书“走出家族”):走向——

  生:个人。

  师(板书“走向个人”):鲁迅自己也说:

  (出示课件):

  鲁迅:“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生齐读。

  师: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坚定!

  师:坚定地干嘛?

  生:向前走。

  师:对于当时的鲁迅来说,他面临两难的抉择,这两难的抉择包括家族,包括个人。一是选择遵从母命、媒妁之言娶来的妻子朱安,还是选择和自己有共同语言、自由恋爱的许广平;二是选择——

  生(纷纷答):兄弟情谊。

  师(点头)是选择努力恢复失和的兄弟情谊,还是为了追求个人的价值理想而不惜放弃已经决裂的兄弟情谊,这两个选择都让鲁迅面临巨大的痛苦,《野草》,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应运而生的,它就是这种痛苦与彷徨的记录。它是一部爱情散文诗集,而《风筝》,看似没有涉及爱情,却是用充满象征的笔触,向一直关注鲁迅兄弟失和事件的许广平委婉地表达出的一份痛苦与而决绝——忍痛舍弃兄弟情谊,走向真正的自我!鲁迅说:《野草》是真正为他自己写作的。著名学者李鸥梵也认为《野草》是“由他的黯淡的情绪和受苦的感情所组成的潜意识超现实世界的文学结晶。”(课件)这些作品之所以难以直说,原因就在这里!好,让我们再次朗读最后一段。读出鲁迅先生的痛苦、决绝!

  生齐读(配乐)。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鲁迅风筝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1.《风筝》(鲁迅)课堂实录

2.风筝鲁迅课堂实录

3.鲁迅的作品《风筝》

4.鲁迅之风筝

5.鲁迅的作品风筝

6.鲁迅的《风筝》原文

7.读鲁迅的《风筝》有感

8.鲁迅《风筝》说课设计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uxun/216699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