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鲁迅《朝花夕拾》散文集:《藤野先生》(2)

鲁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鲁迅《藤野先生》创作背景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藤野先生》作品鉴赏

  (1)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湎一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文章一开头就写目击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激起自己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接着写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是此文的主体,着重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的深厚情谊,以及放弃学医的思想变化原因。这部分在写藤野先生之前,叙述了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所见以及在仙台医专所受的优待。最后“从离开仙台之后”到结尾,写出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以及藤野先生给鲁迅的激励和鞭策。鲁迅回国以后,之所以没有和藤野先生通信和寄照片,这是“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里透露了作者对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的失望和不满,从而也觉得无法报答藤野先生对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和期望,含蓄的笔调更加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接着写对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怀念:我“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在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后,鲁迅先生更进一步揭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境界:“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正因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乃是对中国人民的关心,所以鲁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颂“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2)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

  如写作者满怀爱国激情寻求救国的道路,而“清国学生”则过着饱食终日、白天逛公园、晚上跳舞的无意义生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如“清国留学生”是中国人,对祖国的前途漠不关心,而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却热望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二者也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以学生会干事为代表的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仗势欺人,而藤野先生却毫无民族偏见,对弱国留学生热心教诲,关怀备至,形成了强烈对照。再有作者离乡背井,刻苦学习,寻求救国道路,日本仙台医专学生会干事造谣生事,损害国家荣誉,也形成强烈对照,这些等等对比手法的运用,都有力地衬托了藤野先生的伟大性格和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丰富和深化了主题思想。

  白描手法

  在描写人物方面,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如写藤野先生时,无论写他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的自我介绍、耐心细致改正鲁迅的听课笔记和解剖图、看到鲁迅成功地进行了解剖实习的高兴状况以及鲁迅要离开仙台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都只是简练的几笔,没有粉饰,没有渲染,但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uxun/28280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