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鲁迅《秋夜》品鉴的杂文随笔(2)

鲁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贯穿全篇的“我”,是以抒情主人公身份出现的,他是一个孤独而愤懑的探索者的形象。文章处处写景,却处处有“我”,处处在描写“我”眼中的景,表达“我”的观感。写枣树,隐隐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而夜的天空阴冷、阴险、阴毒,同时又虚张声势,色厉内荏,这是“我”在向读者暗示夜空是加害于生灵的恶势力的总代表,他对它带着厌恶和仇恨的感情;在“我”的眼里,小粉红花在死亡临近的时刻,还“瑟缩地做梦”,“我”对她的同情与怜爱隐然可感;枣树不顾自身的伤痛和危险,矢志不渝地与制造黑暗与寒冷的夜空搏斗,并最终取得胜利,“我”对他怀有敬意;小青虫追求光明,却不慎自投灯火,“我”对它既怜悯、同情,又赞叹不已。

  “我”的外在形象,于开篇之时,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怀着沉重而愤懑的心情的孤独者形象;行文至最后,则让读者在昏暗的灯光的背景中,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形象跃然纸上。

  “我”又是一个线索人物,本文写秋夜的景物,看似很散,难以把握,但由于有“我”的感情线索,散乱的景物就有机地组成一体了。

  《秋夜》在艺术性上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文章营造了一种冷寂而深邃的独特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鲁迅为这个秋夜所选定的景物,均具有冷峻、清寂、肃穆的特点,它们以静态居多,其间往往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比如在一系列静态的描写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哇一起,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于是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而那肃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随着凸现了。

  其次是贯串文章始终的既孤独又悲壮、既彷徨又执着、既虚幻又清醒的复杂心绪。这种复杂情绪,通过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等方法表现了出来,更巧妙的是借客体的氛围传达主体的心绪。文中那脱尽了叶子、“默默地铁似地直刺天空的刺树”,那知道“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那做着“春后还有秋”的梦的落叶,那夜游的恶鸟,那夜半的笑声,还有那“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它们和那冷漠、高远、深邃的秋夜相揉合、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具有独特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luxun/73742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