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木兰诗》教学杂谈

木兰诗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木兰诗》教学杂谈

  笔者教学《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四、五十号人齐声朗读,就像四、五十台织机进了教室!我反背着双手,眼睛微闭,醺醺然徜徉于清脆的朗读声中。读到慷慨处,学生以手击桌,以助其铿锵之势。霎时间,书声如令,击掌似蹄,宛如花木兰的铁骑兵轰轰然开进了斗室!

  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当然,这种简单与朴素不是马虎了事,而是厚积后的薄发,是深入研究学情,反复揣读课文后的精当设计!真希望我们的语文先生们不要再迷恋那些形式上的热闹,把功夫花在读书上,把课上得实在点。不信你看孔子那位世界级的名人,他在教授弟子的时候,哪一次花样迭出的呢?

《木兰诗》教学杂谈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教学机智说到底就是一种随机应变的语言能力。在媒体发达、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一名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每天面对着五六十个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学生,要想都做到机巧而及时地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应该说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从新课标要求的角度来说,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机敏生动的教学语言,这种语言表述出来应是真诚的、实事求是的、不乏诙谐幽默的。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很好地驾驭课堂,完成师生共同学习的任务。

  如一位教师上《木兰诗》,问“唧唧复唧唧”的“唧唧”除课文注释上的“织机声”外,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声音?有学生解读为“叹息声”(“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有学生解读为“虫鸣声”(木兰勤劳日夜织布)。教师备课也就准备了这另外两种答案。但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是木兰坐的椅子发出的声音”,因为木兰心事重重,坐立不安,椅子就会发出声音。教师急中生智,幽默地说:“怪不得你最后发言,刚才我看你就是‘坐立不安’,身体动来动去,是不是听到自己椅子的吱呀声才这样理解的呀?”那学生点头称是,但主要还是联系上下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教师表扬该生感受和理解独特,因为“诗无达诂”,能解释得通即可。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mulanshi/31291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