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引导语:《平凡的世界》安排孙家兄弟俩齐头并进又相互映衬,通过他们两条人生之道的曲折延伸,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存际遇,其重点又是突出孙少平外出谋生的艰难。今天,小编带大家来看看关于《平凡的世界》和路遥背后的故事

  困厄

  在《平凡的世界》第三卷,路遥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老作家黑白和青年作家贾冰、古风铃因为出版文学作品难,无奈向省委常务副书记吴斌 “求助”。细心探寻《平凡的世界》编辑出版历程会发现,路遥提出的出版难问题与该书第一部出版遭遇编辑“拒稿”有关。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 “冷落”。甚至曾有批评家认为,路遥获得巨大成功的中篇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在这一背景下,是否继续以现实主义文学观念来结构 《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巨著,的确让路遥感到过疑惑。但是,路遥顽强地坚守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

  在《人生》的出版取得巨大轰动效应之后,路遥并没有止步,而是向着更高的文学目标进发,那就是创作一部“自己感动规模最大的书”。这个目标是他埋藏多年的少年时代的梦想,是他40岁之前的人生宿愿。为了完成这个文学梦想,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作准备。单单读书的准备工作就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他为自己列出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达近百部。在 《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手记《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谈到当时的读书情景:“无论是汗流浃背的夏天,还是瑟瑟发抖的寒冬,白天黑夜泡在书中,精神状态完全变成一个准备高考的高中生,或者成了一个纯粹的‘书呆子’。 ”比读书准备更为艰辛的是作品背景材料准备。为此,他借阅了从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的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没日没夜地翻阅。为了有一个好的创作心境和更本真的生活体验,路遥将第一部作品的创作之地选在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的偏僻煤矿。他曾这样回忆当时的生活状态:“为了约束自己的意志,每天的任务都限制得很死,完不成就不上床休息。工作间实际上成了牢房,而且制定了严厉的‘狱规’,绝不可以违反。”路遥以近乎自虐的方式进行《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青春抑或生命”进行一次命运的“赌博”。

  1986年,他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并将书稿交给《当代》杂志社的青年编辑周昌义。路遥认为,周昌义是矿工出身,来自底层,应该更能够理解他这部描写底层群众人生苦难的作品。遗憾的是,这位青年编辑对这部作品毫无兴致。他后来回忆当时的审稿感受:“读着读着,兴致没了。没错,就是《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三十多万字。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不奇怪,我感觉就是慢,就是啰嗦,那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一点意外也没有,全都在自己意料之中,实在很难往下看。”

  周昌义的退稿,对路遥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创作之前的出版疑虑,再次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他脑海中萦绕: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为什么自己这部作品不能被编辑认同?更为重要的是,三年埋头创作而无暇顾及其他所带来的生活压力也接踵而至。这让路遥一度深深地陷入了生活和精神的两难困境。也许这就是路遥在第三部里选择了这样一个文学出版困难的故事情节的原因所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pingfandeshijie/32112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