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读劝学有感(2)

劝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三:读劝学有感

  读《劝学》有感

  《劝学》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顾名思义,劝学,即劝勉、鼓励学习。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凿壁偷光”、“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场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

  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如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远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上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悲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态度的人是无法成大器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过半百的谈迁在27年心血一夜间化为乌有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历经艰辛11载,完成了巨著《国榷》。粗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靠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专一的态度,就如虎添翼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画家,明天发愤当诗人,后天又刻苦练钢琴,鸿鹄之志倒是有了,但这朝三暮四,不专心致志的态度,到头来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一”并不值得肯定。当今社会,一日千里,瞬息万变,不仅要求人们精通数理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对于时事动态,乃至琴棋书画,足球、电脑也不可忽视,这就需要我们在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学习,全方位地获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收获甚微,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功成名就。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跃十步的骐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则似十驾的驽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篇四:读《劝学》有感

  读《劝学》有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脍炙人口的《劝学》就出自荀子之手。

  劝学从题目上就已经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重在“劝”,着眼于“学”。文章开篇提出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①荀子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学习上的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它既是全文的一个总起句,又是全文的中心句。这也可以和荀子的人性思想结合起来,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出要化性去伪,化性去伪的过程重在学习,所以更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也常说:学到老,活到老。知识是无止境的的,我们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因此,我认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学得很好很多了,不需要学习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就如庄子的《秋水》②中的河伯一样:问道百,以为莫己若者,③最后终将贻笑大方。在知识层面上,人很多时候都是一只井底之蛙,我们学到的仅仅是那一口井大小的知识,要想看到井外的天空,我们需不断努力。荀子在后面的部分中也提到“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④不通过后天的学习,永远不会明白自己学识是多么的浅薄。

  接着荀子又提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⑤从中我们明白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有教育才会“使之然也”。而且我们还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又鼓励我们要学得更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现在的学习中,我们不能怪自己资质太差,不是学习的料,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学有所成的可能,只在于你是否“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除此之外,荀子《劝学》中谈到的学与思的关系也让我受益匪浅。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⑥我曾经整天的思考,但不如片刻的学习所得的多。荀子用自己亲身的实践告诉我们“终日思”不如“须臾学”,学是基础,思是建立在先学的知识上的。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该先打好基础,把重要的、基本的知识学牢、学好,才会有深层次的思考,不然我们只能不切实际的空想。其次,他在“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⑦提出了君子的学习不仅仅完全依靠自己,还要懂得“善假于物也”。学习要讲究方法,不能盲目地死读书,善于利用一些资源能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就像现在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的知识毕竟有限,大多时候我们都要借用一些工具帮助我们,就比如说网络,还有图书馆,老师是我们最好的资源,也许一个问题我们想很久都不明白,但一经过老师的提点,我们就能恍然大悟。同时,同学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当我们的老师,更何况是你那些勤奋好学的同学了。善于借助有利的条件也是学习的重要方面,但我认为荀子的“善假于物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却不能过分依赖,我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而且更不能投机取巧,学习还是要脚踏实地。

  在荀子的思想中,“积”是很重要的观点。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⑩学习源自于积累,荀子很早就体会到了这一点,不管是一般的学科知识还是道德学问,我们都需要不断积累,而且贵在坚持。我们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有人认为这是修养的功夫,这种功夫从何而来,可以说幼年来自师长的科学培养与训练,青年时来自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确切来说,我觉得这与个人的毅力有关,同样也与自己的梦想或者目标有关,就与古时的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相似,只要你有那个目标与毅力,不断地坚持,任何奇迹都会发生。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从小时候的字词句、加减乘除学到现在的知识,可以说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的过程,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但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功利色彩鲜明的社会,凡事讲究效率,本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却压缩到几天完成,这样也许效率很高,但质量呢?又有谁能保证?不管是老师们常说的某些学术课题,还是现在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都希望他们能“又快又好”的发展,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比如说中国,追求的经济效益提上去了,那环境呢?而且实际上我们大部分人又得到了什么呢?因此,我觉得我们做什么事都应遵循它应有的一个过程,重在积累,贵在坚持,这样才会得到好的结果。

  《劝学》给我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它其中蕴含的思想还需要我去进一步阅读与体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quanxue/283837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