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荀子其人及其《劝学》(2)

劝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提出“性恶论”,与《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恰好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伪装出来的,表面上的善掩盖了骨子里恶的事实。但他又认为经过后天的学习、改造、教育,可以变恶为善,如果不用礼法去约束,人的本性永远不会变善。我们且不讨论荀子的“人性恶”理论正确与否,只研究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这一点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值得赞赏的。正因为荀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于是便有了《劝学》名篇。“劝学”,顾名思义就是劝导学习,那么,荀子是如何劝导学习的呢?

  《劝学》开门见山就借君子之口道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认为学习不能停止,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用名言警句来说就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接着荀子一连用了几个比喻进行论证。其中,“青,取之于蓝,而青玉蓝”的比喻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以至后来衍生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语,被后人广泛应用。它的意思是说: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蓼蓝中提取的,而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可以理解为学生(后人)的学问是从老师(前人)那儿学来的,其结果是学生(后人)的知识比老师(前人)更丰富更渊博,多么形象的比喻啊!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向老师学习知识,向前人学习经验,才能提升自己,才能学有所成。木头,只有“受绳”才能变得端直;刀具,只有“就砺”才能变得锋利。同样的道理,学生(后人),只有努力学习才能知书达理。君子其所以能成为君子,能成为 有文化的人,能成为有涵养的人,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因为君子“日参省乎己”,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省悟。看哪些地方做对了,哪些地方做错了;做对了的继续坚持,做错了的立马改正,这样就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已。”这《劝学》第一段就从学习的作用方面充分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第二段荀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诸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来表达向前人学习(借助外物),用“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来比喻向前人学习、借鉴前人经验的好处、效果:事半而功倍。进一步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quanxue/28884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