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从《劝学》看荀子的教育观(2)

劝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申述为学的态度应持恒专一,只要肯下工夫,就会有一定的收获

  论述这一理由,作者首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之后才点明本意:“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个人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紧承这一论断,作者又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从 “舍”与“不舍”的角度来论述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事物的好坏成败,关键在于“舍”与“不舍”。人们学习,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至此,有关“积”的内容已经阐述得十分清楚,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意为如果不专心致志,对事物的理解就不能豁然贯通;如果不精诚努力,就不能使自己的工作出类拔萃。而善行积累了,也不必担心不能彰显:“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三、论述了为学的策略、步骤以及求教于人的重要性,兼及接待求教者所应持的态度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荀子说:“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说的是学习的策略、步骤,应该从诵读经书开始,到读典章礼制终了。它的作用在于,从做士人开始,到终于成为圣人。一个人为学如果能持续地努力不懈,自然会深入而有所得,这样一直学到死而后终止。所以治学的具体步骤可能有终结的时候,至于对治学的作用却不能有片刻的疏忽。之后,荀子逐一介绍《书》《诗》《礼》《乐》《春秋》这些儒家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并归结到“在天地之间者毕矣”,意思是天地之间的精华都尽在其中了。这里荀子对有关学习的内容、作用以及学习的终极目标都作了详尽而深刻的阐述,让学者有所遵循而不致迷茫。

  为了引深议论,荀子又将“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古之学者”为学与“今之学者”为学两相对照,指出其本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学的“方便之法”和“迅疾之径”的命题(即“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应该说这样的立论在先秦诸子著述中是极其罕见的,因而也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至于对求教者所应持的态度,荀子主要强调了如下几点:

  第一,“君子如响”。意即君子对待来请问学业的人,问一答一,不多不少,好像声音的回响一样。

  第二,“问楛(kǔ)勿告”。言所问如不合礼义,可以不必告诉。第三,“有争气者,勿与辩也”。言如果有人意气用事,无理而争,则不必同他争辩。

  第四,对求教之人要先行考察。“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意谓君子接待向他请教的人,必先考察一下来者是否合于礼义之道。如果合于礼义之道就接待他,否则就避开他。

  第五,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态度。荀子提出:“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意思是,如果来者很有礼貌,则可以同他谈谈道的方向;如果来者言语很谦逊,则可以同他深入地谈谈道的内容;如果从来者的表情上看出他确是心悦诚服,然后可以同他谈谈道的极致。这也就是荀子所倡导的“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不急躁,不藏私,不盲目,皆顺其人之可与不可进行教导)。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quanxue/29888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