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谈戏剧化的散文(2)

散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 激越与清扬:戏剧语言的借鉴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但是戏剧最主要的还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是戏剧的基础,语言在戏剧文本的创作中是第一位的。”

  “戏剧表演作为‘活’的艺术‘立’于舞台之上,戏剧的价值体现在演员与观众的直接的审美交流之中;从而评判一部戏剧的优劣得失也主要基于对舞台表演的分析之上。”观众虽然不是戏剧对话的直接参与者,但是舞台上的一切,最终是演给他们看的,这就要求剧作家在创作时要有一种自觉的“观众意识”,注重与观众的交流互动,表现于文本,就使戏剧语言呈现出情感鲜明、色彩强烈、极具感染力的特色。

  深具“读者意识”的余秋雨,在散文的创作中借鉴了戏剧语言的表述方法,把读者当作观众,时刻注意自己语言的激情和感染力,以及与读者的情感交流。这种感染力体现在他的散文中,就是通过丰富的句式和修辞变化,使得语言具有了一种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演起来激情澎湃。

  (一)灵活多变的句式

  同丰富的世界、多彩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人物相比,语言毕竟是抽象的。余秋雨总是力图通过句式的变化,增强他的语言的意象,使他用语言再造的世界立体化、具象化。他的句式长短搭配,错落有致,看似随意写出的语句,却极富韵味。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其文字都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如雪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阵烟尘,又一阵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句子几个一组,情境跳跃,和谐而有韵律。戍边将士的生活,全景式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余秋雨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述方式,把他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生命体验充分地传达出来。

  童年的时候,家乡还有许多牌坊。青山绿水,长路一条,走不了多远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条砌成,石匠们手艺高超,雕凿得十分细洁。顶上有浮饰图纹,不施彩粉,通体干净。鸟是不在那里筑窝的,飞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远处的茂树,就飞走了。

  句子短小活泼,轻松自如,自然流畅,读起来是那样的清新明丽,我们仿佛看到了童年时候的余秋雨,在家乡的澄澈天空下凝望。

  说起艰苦的边塞生活,余秋雨的句式就长短组合,通过多种意象,述说他们的苦难;说起童年的家乡生活,他的句式变得轻灵简短,通过寻常意象,传达自己当年的快乐。《文化苦旅》中此类例证俯拾皆是,可以信手拈来。

  (二)层层铺排的修辞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能够让我们体味到诗性,感受到一种绵绵滔滔的文思和气势,主要源于他在语言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使得余秋雨散文中的抽象事物具象化,由无形的东西,变成可知可感的,从而激发起读者的审美接受,使读者与作者在审美情感上产生共鸣。

  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通过铺排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表现出了苏州的人文、景物与历史,表现出了这座历史名城的独特风韵。这种手法,是戏剧家经常采用的,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便随处可见。莎士比亚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大把大把地抛洒语言,极尽铺张之能事。走进他的戏剧,让人感觉到遍地辞藻,读起来酣畅淋漓。比如对不朽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物奥菲利娅之口,给予了诗般的赞美: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

  莎士比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塑造了哈姆雷特的完美人格。余秋雨显然认真研究过莎士比亚的戏剧,他同样也是一位驾驭语言的高手,在他的散文中,铺排手法的运用同样精彩,比如他对苏东坡“成熟”的描绘: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对于苏东坡成熟的描写,余秋雨连用了八个分句,大气磅礴,作者的主观情感也宣泄而出,此时你已经分不清他是在说成熟的苏东坡,还是在说成熟的余秋雨;你已经分不清他是在写散文,还是在写诗;你已经分不清他是在向历史舞台上的苏东坡喝彩,还是自己在舞台上演绎着苏轼。

  (三)富有韵律的语言

  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戏剧就是一首可以上演的诗。“诗与戏的结合,或者说戏剧的诗意性,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表述虽然不同,但其内在涵义都在说明:戏剧与诗有着紧密的关系。传统文化烂熟于心,西方理性融于血肉的余秋雨,自然明白“诗化”是戏剧艺术的审美核心之一。戏剧的诗性最突出的体现就在其语言方面,“如果一部优秀的剧作,没有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就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内容。杰出的戏剧作品的语言往往富有文采美、富有节奏美、富有韵律美。”余秋雨散文的语言被很多人称为“诗性语言”,在节奏和音韵方面也是非常讲究的。

  客寓柳州,住宿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

  四字格连缀成句,整齐简约而又音律和谐。作者以一夜之间,一箭之遥穿越历史的时空,“节奏短促的语言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一种冷落荒凉的感受”。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到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修缮,修缮,再修缮。群塔入云,藤蒿如髯,湖水上漂浮着千年藻台。

  整齐的音韵排列,不仅使声音流畅回环,产生听觉上的美感,而且便于宣染气氛,传情达意。

  余秋雨散文诗性语言,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或华丽浓烈,或清新典雅,再加上欧化的句式,让我们仿佛有一种欣赏莎士比亚戏剧的感觉。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其精心锤炼的字句。这些文字,使他的散文增添了诗意,也准确地表达出了他鲜明的个人情感,如戏剧台词一般,既便于表演,又便于聆听。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54189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