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谈戏剧化的散文(3)

散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 张力与魅力:戏剧情境、冲突和悬念的借鉴

  “戏剧是行动的艺术,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许多剧作家都十分注重精心安排构成冲突的条件,并通过设置冲突使剧情更加尖锐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吸引观众。”余秋雨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意借用了戏剧情境和戏剧冲突,并且巧妙设计悬念,突破了散文平铺直叙的表现方式,使他的散文显得摇曳生姿,引人入胜。

  (一)戏剧情境的借鉴

  “戏剧情境是指在戏剧作品中,揭示剧作主旨的发展变化着的特殊具体的假定情境。它形成于特定的环境、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对剧本创作、表演创作和观众接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戏剧编剧在写作时首先要确定的是舞台布景。没有舞台就没有表演,舞台布景是一切表演的基础,剧作家不得不事先考虑到它的存在。余秋雨将舞台布景虚拟化,用类似舞美设计的笔触,创设散文中的情境。虽然他自称“有些段落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就创设情境的方法而言,小说与戏剧是极为相似的。

  和一般的散文创作不同,余秋雨散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戏剧演出的特殊要求是有着一致性的。一般的记人散文所遵循的原则就是真实,而在余秋雨构造的穿越历史时空的散文中,为了达到一种戏剧化的审美效果,人物塑造的手法发生了变化,余秋雨把历史的真实与虚构想象结合到了一起。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样的写法,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现场,旁观着王维和友人的依依惜别。写意中饱含着真切,虚构下不碍合理。至于当时,王维有没有瞟一眼渭城的柳色,友人是不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已经不重要了。在当时的情景中,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展示,而这些描写无不带着浓重的表演的痕迹。

  苏东坡终于穿着官服出来了,朝廷派来的差官装模做样地半天不说话,故意要演一个压得人气都透不过来的场面出来。苏东坡说:“我大概把朝廷惹恼了,看来总得死,请允许我回家与家人告别。”差官说:“还不至于这样。”便叫两个差人用绳子捆了苏东坡,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

  历史只可能记录下苏东坡被捕这件史实,不可能记录下他被捕时的一言一行,以及差官的一举一动。余秋雨以自己的感情贴近历史,让自己亲临历史事件的现场,使自己的心灵先被浸透,再以自己的想象力,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这种呈现,完全是“现在时”的表演,充满了戏剧意味。

  余秋雨以其剧作家的手笔,以其博学的才情,为我们设定了一个个历史事件和历史场面,“依借作者充满想象和真情的散文,我们仿佛走人了时空的剧场,由现实为起点,向往昔走了长长短短的距离,而在起点的另一些端点,我们在同一座城池,同一处山水,观阅了人间曾经上演的一幕幕令人咏叹的戏剧。”

  (二)戏剧冲突的借鉴

  没有冲突就没戏剧。戏剧文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在于构造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就是对人与社会、自然、他人以及自我精神之间的矛盾的艺术化表现,是生活冲突和性格冲突在戏剧中的集中表演。

  戏剧冲突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在有限的时空内展现,就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冲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得以展现、完善,主题也因戏剧冲突而得以揭示。同时,激烈的戏剧冲突还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引起观众的兴趣。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不论是人与自然之间,还是人与社会之间;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之处俯拾即是。在散文中,有人将冲突称之为两难选择,余秋雨则称为未知结构与两难结构。例如: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仔细刷了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了美轮美奂的壁画,同一片净白的石灰的冲突;王道士的愚昧无知和莫高窟璀璨文化的冲突。进而我们还想到,为什么这样一座艺术宝库,会交到这样一个人的手里管理?于是,我们又体味出了,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冲突。余秋雨在表现这些冲突时,没有作任何主观的评价,而是以一种反讽的手法,让王道士这个可气又可怜的小丑自己在那里表演。

  余秋雨善于运用戏剧冲突,把一个苦涩的难题化解成一个生动的两难选择。之所以这样运用两难的构思方式,是因为他非常强调散文的吸引力,而吸引力的内在根据是文章本身的张力。张力往往因问题而起,如果完全没有问题,展示问题,阐释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散文就没有开弓之力,那怎么射得出去呢?所以,余秋雨散文中的主角在进行两难的选择,他自己更在进行两难的选择,结果,把读者也带进了两难选择的过程之中。

  科举制度发展到范进、孔乙己的时代确已弊多利少,然而这种历史的蜕变也是非常深刻的。蜕变何以发生,有无避免的可能?一切修补的努力是怎么失败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二十世纪开始废止了科举,当然也就随之废除了它的弊端,但是它从创立之初就想承担的社会课题,是否已经彻底解决?我怎么有一种预感,这里埋藏着一些远非过时的话题?

  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害了许多人,知识分子在一条狭窄的仕途上寻找出路,产生了诸多悲剧。另一方面这个科举制度把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孔子学说不间断地保留下来,这是两难的问题。而今,科举废除了,在它的弊端消失的同时,他所承担的社会课题,是否已经解决?这依然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在余秋雨的很多文章中,矛盾冲突是贯穿全篇的。例如:《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中,苏东坡与一群文化小人之间的冲突。《山居笔记·遥远的绝响》中,嵇康和皇帝、贵胄、朋友之间的冲突。在尖锐的冲突中,展现了这些大师的高贵品格。

  (三)戏剧悬念的借鉴

  悬念是戏剧家利用观众密切关注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命运的期待心理,“有意在作品中设计某些悬而未果的矛盾现象或焦点问题。”它是戏剧创作中使情节引人入胜,维持并不断增强观众兴趣的一种主要手法。

  高明的戏剧家通过巧妙的设置悬念来安排情节结构,“制造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戏剧规定情境,诱导观众于峰回路转之中,对剧中已发生的兴趣盎然,对未发生的翘首以待;戏不结束就不愿意离场,直等到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局方心满意足。”悬念是戏剧家安排情节、构思布局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构成剧作强烈戏剧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戏剧中抓住观众的最大魔力。

  余秋雨也熟谙“悬念”这门艺术,并且在散文的创作中精心为之,让文章显得曲折生动。他常常开篇就设置悬念,从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进而可以有效地把读者引导进入散文的主题。

  昨天的日记还兴高采烈地写到车过恒河时的壮美夜色,但现在提笔时眼前的图像完全变了;昨天因参拜了鹿野苑满心喜悦,现在却怎么也喜悦不起来。原因是,我们终于去了恒河岸边,看到了举世闻名的“恒河晨浴”。

  文章一开笔就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想追问余秋雨究竟看到了什么?才使得他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当作者进一步提到“恒河晨浴”时,读者更加好奇,那想象中在晨雾里男女共浴的诗意图景,现在究竟是一幅什么情景?

  在挪威和瑞典的边境我问同车的伙伴今天的日期,伙伴的回答正如我的预感,果然是今天,正巧。

  短短一句话,余秋雨就设置好了一个小的悬念,让读者追问:“历史上的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由此可见其驾驭这种技巧的纯熟。余秋雨是戏剧专家,他要求一部戏必须在五分钟内把观众紧紧抓住,而对于散文则要求在开篇的三言两语就能抓住读者,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54189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