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千载谁堪伯仲间散文

散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1

千载谁堪伯仲间散文

  从南阳隆中的疏疏篱影淡淡草庐到天府成都的巍巍关城猎猎旌旗,这一路走去高歌大风豪气干云;从烟波渺渺的荆州城外腾龙烽火到杀机隐隐的八阵图内卧虎黄尘,这篇篇章节尽显妙算通天神机惊世;从蛮荒之地七擒七纵的恢宏到秋风五丈原上的悲壮,这行行记载无不闪烁着道德的光辉;从草堂春梦醒时叩问苍茫到寂寂长夜磨砺出前后《出师表》,这声声倾诉唯有一个主题匡济天下,固守忠贞。

  诸葛大名垂宇宙,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原本相隔一个朝代的诗却未因时间而无法相容,相反,杜甫的苍凉与陆游的豪放如此熨贴地溶铸在一处。我经常想,时间不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障碍,而是古人与古人、古人与今人交流的凭籍。当我们回想三国旧事时,就仿佛置身于古老沙场,耳畔金鼓交鸣,滚滚征尘中有一面旌旗招展,旗下一驾四轮小车,车上是纶巾羽扇的孔明先生。

  当一具躯体化为黄土后,他的故事还拨动着世人的心弦,他的身影还飘逸在民族文化的脉络里,他的声音还在岁月长河的涛声里回荡,他的名字还在历史壮卷里飘香,那么,我们应该相信,殒落的只是脆弱的生命,永存的却是劲健的灵魂。

  既便是寻常巷陌乡野人家,既便是白头老翁黄毛稚子,只要说了这个名字,就会有人把这个简单的符号补充得血肉丰满;只要你提一两个细节,就会有人把这单薄的记载琢磨得光彩照人风神飘逸。

  2

  烟水葱茏的隆中今日是否还有古朴的《梁父呤》回荡于田亩之间?那片淡雅萧然的草庐是否还有先生读经诵史论剑谈兵筹划三分天下时洒落的淡淡灯光幽幽瘦影?往事已越千年了,南阳的山水风物早已不同于昔日,然而,先生高卧隆中亦耕亦读的流金岁月使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在世人心中永远那么神秘和神圣。南阳有幸,曾经栖息过一代功盖三分名垂青史的伟人。如今,南阳的剪剪绿雨悠悠嫩风莫非是那已远蹈云汉寄身玉宇的灵魂归乡时抖落的一掬清泪和切切询问。

  既便是故地风雨依旧,而先生的羽扇纶巾已随一江碧水化为一束美丽灿烂的浪花,江上秋风起,疑是先生寂寞时重演兵法以慰千年壮志;隐隐青山白云飘散,疑是先生闲步云海聊寄田园之思;涛声滚滚,疑是先生赋琴于江头再续金戈铁马之声。

  长江,古往今来多少人物齐集的地方。无论是大浪淘天还是波澜不惊,都是人们寻觅英雄遗踪倾听先辈长歌的地方。当我们驭轻舟于长江滚滚涛声中时,看雪浪击岸惊飞一天鸥鹭,听涛语锵铿迎来半江劲风,就会想到当年诸葛先生架一叶扁舟随长者鲁肃赴吴说孙权抗曹往事,随行唯有两个童子。先生立于船头,看着雾霭重重中的吴地,轻挥大扇,大袖飘飘,成竹之策已在胸中。

  一部《三国演义》,只因为先生一人深入人心垂千古而不朽。初读这部洋洋洒洒遍布远古风云的书时,读至先生五丈原大星殒落而有骤断肝肠之痛。似我这样自诩不识泪水滋味的人尚且初尝浊泪苦涩,更遑论那些多情早生华发者了。于是后半段故事说什么也读不下去了,一束耀丽灵魂悠然远逝,这部书读来还有何味?问及一些书朋笔友,都说与我有相似心境,于是相信世间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文字,总是需要用一缕高贵的灵魂浸润过的。

  当年,刘关张三顾茅庐,频烦天下计,也为之击掌鸣叹,以为龙虎济会君臣相洽,孔明可以一展平生所学以酬抱负了。然而耳畔还是响起水镜先生沉郁的声音:孔明得其主,而未得其时。时也,命也,莫非天数如此?青竹萧萧,山路纤纤,身后茅庐内那张先生曾经高卧的床榻,从此后就要在明月清风中等候千年。四骑骏马踏尘而去,耕者忘扶梨,樵夫失铁斧,目送先生随刘皇叔纵横四海问鼎中原去了。仿佛有先生大睡初觉时吟咏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在翠竹蓝天之间回响,此一去鞠躬半世尽瘁终生,何日再寻半日清闲?

  水镜老人与先生相交甚厚,老人的一声叹息,不能不在隆中耕读时的先生心弦上拨出一片圣雪般纯净的忧伤,孔明大智慧,怎能不识这无情历史推演趋势?然而,他明知此一去只会呕尽心血却难补青天,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可以安顿一生岁月的隆中。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先生一骑绝尘,历史的点点墨迹中便平添了万缕泪的清香,烽火荒原,铁马冰河,隐隐传来先生四轮小车碾破苍茫大地的声音。整部炎黄历史十之八九是泪水浸泡过的,三国旧事也因先生出山而泪香盈盈。

  偶尔夜半有四轮车声惊破残梦,惶惶然醒来,不知泪水为谁已打透冷枕。

  3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整部三国历史是英雄群体悲剧的舞台。而诸葛亮的悲剧尤为沉重。开济两朝的所有努力在秋风吹落五丈原上那盏象征先生生命的灯火后最终化为一缕烟尘。杜工部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政治理想的破灭,英雄信念的坠落,悲莫大于此。然而,一段忠贞情怀却在历史燃尽祭香之后冉冉升起,化作蜀山上一脉奇峰,蜀水中一波狂澜。

  当年,能够打动先生,使他走出草庐的绝不是敌国之富和赫赫王侯的爵位,只是因为刘备济天下之心与先生扶危世之意产生了震慑历史的共鸣;只是因为三顾草庐的一片赤诚肝胆,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瑛瑶,回报刘使君这片赤诚肝胆的,也只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白帝城,先主许国事家事于先生,此时君臣之谊已完全升华为知已之情。这一份知已之情却累得先生既担复兴汉室之业,又怀辅弼幼主之情,殚精竭虑,虽九死而犹未悔。

  白帝城枕江涛沉睡千年,江水东流不尽,这滔滔江水可是先生与先主肝胆相照的刹那间流淌出的热泪?当日,江风惨淡,危城孤立,先主手抚先生之背,泪流满面:先生之才十倍于曹丕,若幼子可辅,则辅之,若幼子不可辅,先生可自为西蜀之主。先生跪拜于床榻下,涕泪纵横:臣敢不竭尽肝胆,以报主公知遇之恩。这段对白虽然没有《隆中对》那样石破天惊拨云见日之气势,却激起了历代仁人志士心底的无尽感慨。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只一知已就足以在历史的卷帙上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88048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