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三字经 檀作文

三字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字经》中一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较好地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

三字经 檀作文

  传统中国最著名的蒙学教材是“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千家诗》选的是唐宋人五七言绝句,其余几种也是用韵文写的,实际上是押韵的诗歌。以“三百千千”为代表的传统蒙书,在文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押韵,二是节奏明显。这些书,小朋友们念起来朗朗上口,不觉得枯燥。念着念着,也就记住了书中的内容。传统私塾又流行用一种近乎歌唱的调子来念这些书,普遍用拖腔,抑扬顿挫,尤能突出“美听”效果。这种念书方法,今人称之为“吟诵”。此即传统中国之“诗教”、之“乐教”、之“视唱练耳”。

  余生也晚,没有赶上传统私塾年代。但我儿童生活的记忆,有不少是关于这方面的。先祖父科凤公是1920年生人,他的外祖是我家乡皖西南清末民初著名的私塾先生。科凤公仅随外祖读过一年私塾,但却是那个年代村里唯一的文化人。村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所有的文字,都出自他手。上世纪80年代,我读小学。每逢祖父写春联,我总是在边上看。祖父一边写,一边念给我听。祖父念对联的调子,和我在学校里学的普通话读书全然不同:有的字音拖得特别长,有的字音又念得很短促;而且是方言腔。我虽不明就里,但觉得很好听。祖父见我听得入神,每每也教我念几句“赵钱孙李”、“天地玄黄”。祖父过世之后,我再没听过有人这样念书;直到上个世纪末,在北大遇到先师莎斋夫子(吴小如先生)。莎斋夫子比科凤公小两岁,是著名文史专家。我常去莎斋夫子家里听他讲书,所讲多是诗文。第一回听莎斋夫子念诗,吓我一跳——怎么和我祖父念的这么像呢!也是有的字音长、有的字音短,而且节奏分明,带拖腔。我知道莎斋夫子祖籍皖南,一开始以为是地方特色。陪侍久了,才从莎斋夫子那里知道这是“依字行腔,平长仄短”的传统诵读法,是由传统诗文的文体特征和声韵规律决定的。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先祖父是用传统吟诵调念对联;他从外祖念一年私塾,是用“吟诵”法念“三百千千”。明白之后,我不由得对传统私塾吟诵教学佩服得五体投地。单就培养传统诗文修养来说,一两年私塾的读书效果,明显好过于现在的十年中小学语文教育。祖父的经历,也让我意识到童蒙诵读是何等的重要:一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往往取决于少年时代有没有诵读过经典。

  南北朝时期的大学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这样叙述亲身经历:“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七岁时候背诵的长文,终身不忘;二十岁以后读的书,基本不记得。颜之推一面慨叹“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一面解释其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颜之推语重心长地劝慰世人“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实际上是劝人要及早诵读经典。

  传统蒙学重视诵读,是在最恰当的年纪,用最有效的方法,教青少年学文化。对于今天的国学及语文教育,颇有借鉴意义。有鉴于此,雒诵堂师法先贤,推出青少年国学系列课程,蒙学阶段即以“三百千千”为主而略有损益。以数年教学实践为基础,我们今天特向全社会推出《雒诵堂国学诵读本》系列丛书,第一辑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五字鉴》《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七种。

  蒙学读物在明清时期虽盛极一时,但却也善本难求,尤以《千家诗》《声律启蒙》为甚。雒诵堂多年来致力于蒙学版本收藏,但本人经眼的清刻本多存在诸种问题。故此,《雒诵堂国学诵读本》第一辑,文字底本考订,以择善而从为原则,并尽可能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

  《雒诵堂国学诵读本》第一辑预设的读者对象是少年儿童,故编辑体例为大字注音本。注音采用通行的汉语拼音方案。拼音以普通话为主,但考虑到传统蒙书的文体特征,对于严重影响叶韵和格律的关键字,则采用旧读和文读音,以确保韵文尤其是格律诗的“美听”效果。本套丛书,用右下加黑点的形式对全部入声字进行标注,用“黑体拼音”的形式对旧读和文读音加以标记;对于文本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字,也用不同字体做了区分。标注入声字和古今异读,是本套丛书的最大特点。故此,本套丛书不仅适合诵读,还对系统了解传统诗文的格律常识颇有帮助。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zijing/34830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