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读《三字经》有感(2)

三字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读《三字经》有感6

  自婚后,春节大多在山东度过,今年也不例外。对于孔孟之乡的儒家文化之根深蒂固深有感触,随便走到哪家,即便农家村落,孔子的书也是会有的,其中最多的就是《论语》和《三字经》了。虽然是信息科技教师,但我并不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阅读是件好事,我觉得有些东西只要看过就可以了,而有些东西必须满满的细读,甚至用一生的时间去品味。《论语》是我放在床头的书籍,《三字经》以前看得较少,寒假中乘着没有酒醉的时候看了两遍,看过之后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是必读书籍之一。

  《三字经》作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读本之一,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山东,几乎每个幼儿园都把背诵《三字经》作为必修课目之一。它把我国古代的许多故事、知识,以三字经文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其中有教我们做人的,有教我们做事的,还有教我们学习的等等。

  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得就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得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

  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这些道路都是通过 求知无坦途,学问无捷径而得来的。“亲师友,习礼仪”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亲人,老师和朋友就必须要敏而好学。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玉器,着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要努力学习,不然长大后就不等成大器。

  而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更应该将借给我们的孩子。如: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六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大圣人孔子曾经把7岁的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如此勤奋的学习;宋朝中书令赵普读了一辈子《论语》,做了宰相之后,仍勤奋学习;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削竹片用来抄书,他们没钱买书,却也如此勤奋;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没有老师,但能自觉学习;晋朝车胤晚上用捉来的萤火虫当作灯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困,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停下学习;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

  《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读《三字经》有感7

  昨天中午,我加班把《青铜葵花》这本书看完了。书的内容很感人,看到好几个部分时,我都被感动地哭了。

  书中讲了一个叫葵花的小女孩儿从小就失去了妈妈,她的爸爸带领着她来到了大麦地村。可是,爸爸在画完葵花(大麦地种的葵花)独自驾船过河时,一阵突如其来的龙卷风把爸爸卷到了河里淹死了,幼小的葵花就这样成了一个孤儿。最后,她来到了青铜的家。青铜的家很穷,虽然日子艰苦,但她却很幸福。最后,两个阿姨和青铜葵花市的市长把葵花接回了城市。青铜和葵花分开的那一瞬间,青铜会说话了,他大声的喊着:“葵花!葵花!”

  合上这本书,我从葵花联想到了我自己。我自己可以说,比葵花幸福10000倍。葵花上学的钱是家里人省吃俭用,卖芦花鞋攒出来的。葵花知道,家里人很辛苦,所以她不乱花钱,她还背着家人自己乘坐一艘轮船到南方捡银杏果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打工。而我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手大脚地花钱。夸张一点儿可以说是挥金如土。上街买这买那,我要吃什么,妈妈买,我要玩什么,妈妈也买。葵花却什么东西也不敢买,反而自己还挣钱。

  我真敬佩葵花,敬佩葵花不乱花钱的好品质。葵花不但不乱花钱,而且还很懂事呢!

  葵花到了青铜家里,从来不撒娇,很体贴家人。家里很穷,要做作业的时候,为了节省灯油,到伙伴家借灯光写作业。伙伴们不让借了,青铜就给葵花捉了很多很多的萤火虫,放在一个瓶子里,葵花接着萤火虫的光写作业。爸爸妈妈有时候批评她了,她也虚心接受,不犟嘴。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奶奶得病了,葵花的心里就出现了念头,第一就是挣钱,第二就是在期末考试那天成绩不考好,这样就不用交学费,爸爸妈妈就可以把省下来的学费给奶奶当医药费。 我想一想,心里实在有些羞愧。

  葵花那么懂事,那么节约,我真需要向她学习学习。从今天开始,我要让爸爸妈妈监督着我,我只买我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一律不买!我一定要做一个像葵花一样懂事的好孩子,珍惜我现在的幸福生活!

读《三字经》有感8

  我对《三字经》这本书非常感兴趣,看了一遍又一遍。

  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以前比较通俗地把这句话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本性是善良的,虽然人的本性都不坏,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判断一个人是善还是恶。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虽不像前两句那么“出名”,可其中也蕴含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会闪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就是要“专心、恒心、耐心”以及“有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处。

  《三字经》这本书有数百句,它精辟地用文字总结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更加透彻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真是教会了我不少知识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zijing/381198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