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对《三字经》意义的解读(2)

三字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五子 名俱扬

  赞美奇迹,传世故事中有夸张成分

  在整部《三字经》里,涉及到科举制度的,主要是以下两条:“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个窦燕山,原来名叫窦禹钧,是五代时期的北方人,主要生活在后晋时期。

  窦燕山的经历似乎简单而神奇,简单的是他安心教育五个儿子,神奇的是,五个儿子都在科举考试中登科及第。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窦燕山生活在石敬瑭开创的后晋时代,那时候的北方,其实很不太平,契丹经常有事没事来一趟,来回一趟往往是铁马金戈,烧杀掳掠,尤其是石敬瑭去世后,耶律德光大举入侵后晋,把当时的皇帝都掳走了,简直是“靖康之难”的预演版。

  在这种纷乱不定的情况下,逃难都来不及,窦爸爸要把五个儿子培养成科举考场的佼佼者,真不容易,可见决心不小。

  当然,有钱就是任性,窦燕山为了让儿子专心读书,建了四十间书房,买了几千卷书,让五个儿子在其中认真读书。这样的投入,到了宋朝就换来喜人的成果——五个儿子都中举成为北宋的官员。

  窦燕山能在战乱中坚持下来,在和平时收获读书的胜利果实,由此看来,应试教育也需要眼光。

  还有一个,“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八十二岁还能中状元,这故事太励志了。然而,过于奇迹化的励志故事往往靠不住,果然,史上的梁灏其实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高中状元,42岁就去世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儿子梁固后来也中了状元,一对学霸父子,这才是真实的奇迹。

  赵中令 读鲁论

  读书不是手段,而是人生的目的和境界

  《三字经》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学习的肯定,不再将学习当成出人头地的手段,而是将其当做人生的必然状态,当成人生的最高境界来追求,最明显的莫过于“赵忠令,读鲁伦。彼既仕,学且勤。”

  在科举时代,很多人将读书当成一种谋取功名富贵的手段,读书的目的在于进入仕途,然而,《三字经》对读书的境界有所提升,它否认读书只是为了“仕”,更鼓励在达到目的后,还要继续学习,继续深造。

  北宋的赵普,已经是朝廷高官,也很有实际才干,读书对于他而言,似乎已经是多余的了,然而,他还是听从劝告,每天在政事之余,坚持阅读《论语》,由于工作太忙,只读了半部。传说他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不太真实,但有了事业上的成就后,还能低头读书,这才是真正的学霸。

  因此,在解释这几句话时,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读书不是一时的手段,而是终生的目的,是与人生始终相随的。这样有利于树立学习型人格,塑造好学的品性,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个个能像北宋赵普那样在工作后仍能坚持学习,那么,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会是一个好学的国家和社会。

  由此可见,《三字经》关于学习苦读的内涵很丰富,并没有单纯停留在苦读求功名的层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zijing/42149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