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2)

诗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第二种:仄平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种:平仄脚,如白居易《忆杨柳》: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种:仄仄脚,如杜牧《念昔游》: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秋山春雨闲吟处,遍倚江南寺寺楼。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种格式中,第二种仄平脚最为常见,第三种平仄脚则少见。七绝的这四种格式是律诗中最基本格式,七律、五律、五绝的四种格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的。
其中七律的第一种格式就是七绝的第一种加第三种,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即是七绝的第二种加第四种,如温庭筠的《题李处士旧居》:

  水玉簪头白角巾,瑶草寂历拂轻尘。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浓荫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南窗自有忘机友,谷口佳称郑子真。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的第三种格式等于七绝的第三种格式两首相加,七律的第四种格式等于七绝第四种格式两首相加。这里不再例举。

  五律也有四种格式,和七律的四种格式完全相同,只要把七律的每句开头两个字去掉即可。如七律第一种格式平平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掉每句的前两个字,就变成五律的第一种类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的第二、三、四种格式也分别是七律的二、三、四种格式去掉每句前两个字,不再例举。

  五绝也有四种格式,也是将七绝的四种格式每句前面两个字去掉即是,如七绝第一种平平脚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掉每句前面两个字,就变成五绝的第一种类型,如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绝的二、三、四种亦是如此,不再例举。

  2、押韵

  古典诗词的格律实际上包括格式和声律两个方面,而声律又包括平仄和押韵。汉字一般来说都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韵母相同的字就叫同韵字,如陈、晨、臣、尘的韵母都是en。律诗的对句即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的必须是同韵字,这就叫押韵。另外,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允许换韵。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第二句“水面初平云脚低”的“低”,第四句“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泥”,第六句“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蹄”,第八句“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堤”的韵母皆是i。

  中国由于幅员辽阔,特别是南北字的读音差别很大,所谓南腔北调。既然要押韵,字的读音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于是产生了制定标准的“韵书”。中国最早的韵书叫《切韵》,是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经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在陆法言家讨论商定,并由陆法言执笔成书。《切韵》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其中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因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所以《切韵》的声韵系统为北方音系,有人具体考订为洛阳音系。《切韵》在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所以又称《唐韵》。《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

  《切韵》之后,有人又总结唐代诗人的用韵规则,编了本新的诗韵,这就是明清以后普遍使用的《平水韵》。《平水韵》分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五大类别,共106个韵部,每个韵部用一个字作代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古代诗人作诗或今人作古代律诗,就必须熟读乃至背诵《平水韵》,这样才能押韵而不至于乖违。对于写旧体诗的今人来说,押韵似乎不必如此严格,鲁迅说:“(写旧诗)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3、对仗

  上面说到诗词格律实际上包括格式和声律两个方面。平仄和押韵属于声律,对仗则属于诗歌格式。所谓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词性相同的词依次对应,如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等。对仗是律诗必备的条件,无论五律、七律或排律概莫能外。五言或七言律诗的四联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排律除首联、尾联外,中间不论多少句都必须对仗。如温庭筠的《题李处士幽居》:

  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南山自是忘年友,谷口徒称郑子真。

  其中颔联“浓荫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中,出句“浓荫”和对句“细雨”对仗,且均为偏正词组;出句的“似帐”和对句的“如烟”相对,且皆为介词状语;出句的“红薇”和对句的“碧草”相对,且皆为偏正词组;出句“晚”和对句的“新”相对,且皆为形容词。 颈联“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中,出句的动宾词组“隔竹”和对句的偏正词组“卷帘”相对;出句的动宾词组“见笼”和对句的动宾词组“看画”相对;出句的动词“疑”和对句的动词“静”相对;出句的动宾词组“有鹤”和对句的动宾词组“无人”相对。这就叫对仗。

  再看一首五律,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其中颔联的“草枯鹰眼疾,雪净马蹄轻”和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均为工整的对仗:颔联出句的名词“草”和对句的名词“雪”相对;出句的不及物动词“枯”和对句的不及物动词“尽”相对;出句的主谓词组“眼疾”和对句的主谓词组“蹄轻”相对;颈联

  出句的偏正词组词“忽过”和对句的偏正词组词“还归”相对;出句的地名“新丰市”和对句的地名“细柳营”相对。

  以上只是律诗对仗的一般情况。实际上例外的情况很多,就像名人的错别字叫“假借”一样,名诗人或名诗中不合平仄叫做“拗”,不合对仗者可以解释为“流水对”之类,如唐代山水诗人储光羲的五律《寒夜江口泊舟》:

  寒潮信未起,出浦缆孤舟。 一夜苦风浪,自然增旅愁。 吴山迟海月,楚火照江流。 欲有知音者,异乡谁可求。

  诗的颔联就不对仗,只有颈联“吴山迟海月,楚火照江流”对仗。 白居易的七律《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其中首联、颔联、颈联三联俱对仗。王维的七律《既蒙宥罪旋复拜官》除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外,首联、尾联也俱对仗。其中“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闕共鸣珂”等联对仗得还十分工巧。 对仗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ci/186751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