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诗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边塞诗垂之千古,传诵不已,它有什么特点和魅力呢?

  一.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

  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内容。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方面,呈示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一)表达以身许国、戍边立功的爱国思想,如祖咏的《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二)表现慷慨赴边、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三)歌颂戍边士卒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如高适的《蓟门五首》:“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四)反映边境的荒凉、自然环境的恶劣,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五)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如高适的《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六)抒写戍边战士的离愁别绪,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七)抒写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戍边士卒的思乡念亲之情,如岑参的《碛中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八)表达对扩边战争的指斥与谴责,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九)描绘边塞战争给戍边战士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惨重牺牲,如刘湾的《云南曲》:“去者无余生,十人九人死”;“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十)揭露军中不平的现实,如刘湾的《出塞曲》:“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十一)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如常建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天涯静处无征战,兵器销为日月光。”从上述边塞诗可以窥见盛唐边塞诗反映边塞战争生活、表达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如果说盛唐边塞诗反映了广阔的边塞军旅生活,具有题材的开拓性;那么,盛唐边塞诗人用七言歌行体抒写边塞战争引起的复杂生活现象,以揭示出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表达丰富深厚的思情内容,则是一种写作上的创新。高适的《燕歌行》就具体显现了这一创新特点:“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子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云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开头八句叙写汉将辞家出征破敌,战争形势紧张。“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八句诗写战斗的经过,主要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作战的艰苦惨烈,以及解围的失败。其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力地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和将帅的骄奢淫佚;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则诽刺了将帅恃恩轻敌,指挥无能,表达了一种批判理念。“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簪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四句诗表现了戍边战士生活的艰辛以及少妇征人互相思念的幽怨之情,同时也客观反映了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边庭飘遥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进一步描写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斗的紧张氛围,也流露出战士的怨愤情绪。“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最后四句,写战士为国献身,沙场思念良将,抒发了诗人的强烈愿望,点明了全诗的主题。由此可见,《燕歌行》描写了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颂了戍边士兵为国浴血奋战的英勇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戍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更为可贵的是,诗人能够揭露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现实,抨击将帅腐朽无能、恃恩轻敌和不恤士卒。丰富深刻的内容使《燕歌行》形成了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读盛唐边塞诗,可以感觉一些边塞诗人创作意识的多元性与多层次倾向,即试图在一篇诗作中融入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容,注入更多值得读者深思回味的思情,从而使作品具有多层涵意。李颀的《古从军行》就体现了思情包孕的多重性意识:“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河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这几句叙写了战士艰苦的行军生活和他们内心殊多的哀怨。“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写塞外凄凉的景色和扩边战争给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带来的苦难。“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这最后四句托古讽今,揭露了唐玄宗所发动的“开边”战争的实质,警辟深刻,发人深省。从高适、李颀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诗作中不是单纯地确立一种题旨;而是通过多层次的叙写,使作品具有多重意蕴,具有一种富有多层诗意的,但又不乏统一性的容量特质,具有丰富深厚的审美特质。这的确是写作艺术的创新。

  二.豪放的风格

  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随着国家强盛而逐渐形成的豪迈壮勇、自豪自信、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在展现边塞生活,特别是边塞征战的诗篇中有着具体而又鲜明的表现。盛唐边塞诗人追求从军边塞以建功立业,这种追求功名的精神反映到边塞诗里,便呈现出豪迈昂扬的情调,展示出雄浑阳刚的盛唐风骨。王维的边塞诗具有豪壮的风格,他的《老将行》是写一个老将“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可是最后被朝廷抛弃搁置了;这个老将虽然被人遗忘了,但他不甘心衰老下去,还想要从军戍边报国立功。诗歌表达了老将欲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读之令人感动。“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是李白的《塞下曲》,它表现了诗人驰骋沙场,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它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慷慨激越,写出了戍边将士为国赴敌、奋战沙场的威武形象,表达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情怀和坚强决心。读之,让人豪情满怀,精神振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为封常清带兵出征而写的送别诗。它没有一般送别诗那种缠绵悱恻的依依惜别之情,而具有军人豪迈乐观的气概。这首诗格调高昂,气势雄壮,表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苦的英雄气概和慷慨赴敌的壮志豪情,体现了飞扬蹈厉、豪迈不羁的盛唐精神。读来让人平添一腔豪气。高适的边塞诗,抒写了安边定远、立功异域的雄图大志,具有昂扬奋发的特色。他的《送李侍卿赴安西》,写得慷慨豪迈。“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是诗人祝愿“行子”于万里之外取得功名;而“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是劝勉激励李侍卿不要因离别而失意悲伤,应振作精神去建功立业,气魄豪雄劲健。他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抒发了“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豪情壮志,体现出雄壮豪放的风格。盛唐边塞诗人李颀喜以乐府写边塞题材,发调清越,峻秀豪迈,他的《送魏万之京》的结尾:“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是对朋友的诚恳劝勉,既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个性,又体现出盛唐雄健开朗的进取精神。王翰的边塞诗,豪放不羁。他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低而不悲,气格豪健。由此可见,这些经典的边塞诗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反映了盛唐边塞诗人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情怀;我们从诗人的昂扬意气和豪迈情怀中,能深切地感受到盛唐文士立功报国的向上精神。而这种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精神和豪放的气度,不仅使盛唐边塞诗形成了以豪健沉雄为基调的新风格,而且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激越、最高亢的“盛唐之音”,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ci/205342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