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古诗词的作文

诗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关于古诗词的作文合集7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的作文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的作文 篇1

  中国古诗词篇什众多,闪烁着先哲们洞悉世界的智慧光芒,展示了古人多姿多彩的艺术

  情怀。尤其是这些诗篇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之情更是难 能可贵。在国人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眼光来赏析这些诗词中 的生态意境,有着特别的意义。

  留恋春光,钟情绿色。中国古诗词中对春光绿色的留恋、赞美可谓比比皆是。唐人贺知 章的《咏柳》便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 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万物复苏、绿叶满眼的春天景色。诗篇着 墨不多,却清丽淡雅,曲尽其妙。韩愈在《晚春》中写道:"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 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首诗描写的是晚春的景象,诗人没有将更多 的笔墨放到描摹自然景物上,只是攫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草树、杨花、榆荚,通过对比来昭 示春天即将离去。在诗中,花草树木仿佛也有了灵性,知道明媚的春光即将离去,便以姹紫 嫣红的繁花来留住春天。而相貌普通的杨花、榆荚没有绚丽的色彩,只能如白雪般漫天飞舞。 作者渴望留住春天以及留恋春光的心情跃然纸上。中国古诗词中吟诵春天绿色的诗句还不胜 枚举。如辛弃疾在《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中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白居易在《江南好》 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均以鲜丽细腻的笔触描摹了一幅幅原生态的 绿色春景。春天孕育着希望,绿色象征着生命。对"春"和"绿"的向往不正是我们如今环 境保护所倡导、所追求的生态家园吗?

  亲近自然,吟咏山水。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凡中国古代诗词的内容多半是 与自然山水有着密切关联的。 唐代诗人王维在《桃源行》中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 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 卷。苏轼在赞美西湖景色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 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句就像一幅朦胧的山水画,读来让人有一种美 不胜收的感觉。南宋大文豪朱熹在《活水亭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影共徘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尤其是这后两句,可谓意蕴深刻,其暗喻 我们姑且不论,单从字面上理解,其内容与我们如今强调的水源地保护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赞美生命,呵护生灵。古人开明的生态意识不仅仅表现在对青山绿水的赞誉与亲近上, 还包含着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的亲昵与关爱之情。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寥寥几句,即把枝头 的鹊儿、鸣唱的知了以及稻田里的青蛙描述得鲜活而又灵动,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万 物共生的和谐与活力。可以想见,作者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细微观察,笔下是难以流淌出如 此栩栩如生的文字的。而文字的形象描绘终究还是作者内心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真实写照。白 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亦十分活泼新鲜。这 两句诗上句写莺,下句写燕,正可谓莺歌燕舞。一个"争"字将初春时节鸟儿唧唧喳喳、争 抢向阳高枝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同时也更增强了我们 人类与自然界生灵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其实古人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岂止是赞美。更 可贵的是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观念。王建在《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 竿头乞活鱼"的诗句就鲜明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救助生命的行为。他的另一诗作《题金家竹 溪》中所说的"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提及的也是如何调整人与野生动物关 系的问题。

古诗词的作文 篇2

  清风抚过诗集,翻开了带着木制清香的书页,似乎展开了山水画卷轴:长桥卧波,水光潋滟,更有莺啼翠柳,鹭上青天。“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然而纷纷飘坠的金色的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幅斑斓的背景。大雁苍鸣,缓缓掠过樯桅,多少人生感慨融于其中,人生易老,岁月飞逝。“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李白看来,这“碧山”,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诗词,给我们以无限美好的景象,的确值得我们细细斟酌。

  那一江东去的水,总是成为各派诗人深情凝视的对象,只能怪它多情了。曾几何时,听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时,江涛便成了一滩苦水,诗人的愁像水般,从汩汩细流汇成了茫茫大江,一阵阵心酸便是一粼粼波光,无法流到尽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江水在诗人笔下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奔流而去的是心中奔涌的欣悦。

  不看降水,便抬头望望逶迤的群山,或高耸入云,至天不盈尺;或姿态万千,横成岭侧为峰。不知是哪位女子,吟出了“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此,高山就被赋予了一层坚贞爱情的美义。又是谁,面对山前东升的旭阳,吟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此,凡有雄心壮志的人儿都爱上征服高山,一览无余众山小,展现“山高人为峰的”的傲气豪情。

  且瞧瞧山间那轮明月,又是寄寓了多少相思?从小就摇头晃脑地开始诵读《静夜思》,明白月儿不仅仅是月儿,它的每次月圆月缺,月望月朔,都带着思绪,或是亲人间的思念,或是对人生的思考,抑或是情人间相去甚远的痛。渐渐明白,变的是人心,不变的是月儿。“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还是那轮明月,承载着的却是越来越多的美丽与哀愁。

  无论金戈铁马,无论老树昏鸦,写的总不只是景物,还是意象之后的情。我想,诗词就是如此,把多情寓于其中,不同于古代西欧直白率性的辩论或是哲理,东方的柔美典雅、婉约怡情,永远都是含蓄地藏在秋雁春花之后。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ci/426137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