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中国古典诗歌意向之美(2)

诗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7.女人似水如月,月的婉约正是女性美的象征。

  附:咏月名句

  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4.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5.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

  6.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7.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

  8.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

  9.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

  10.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第二、流水落花春去也——花意象

  诗歌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浓缩,自然界中的事物经由人的思考而成为诗歌意象,必然打上人类情感的烙印,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年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诗歌中对落花的感慨,可以归结为对美丽凋零的哀伤,花木凋零,美人迟暮。

  花开又落,春来春去,引发了多少年华消逝的感慨,引发了多少光阴似水的人生感叹,青春难再,生命难再,岁月难再。李商隐也曾写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一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转瞬间,穆王不再,天人阻隔,生死阻隔,转瞬间生命蒸发般的消逝,这是一曲人生苦短的挽歌,早在先秦典籍《左传》里就有:“春,女悲”之说。

  附:

  1.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经》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

  4.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5.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红楼梦》)

  6.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付与断井颓垣(《牡丹亭》)

  第三、雨过黄昏花易落——黄昏意象

  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是由光明到黑暗,昼夜交替的一个特定时空,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色的再现,而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诸般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

  “伤心感物”本来就是中国文艺一种悠久的传统,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就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千百年来,人们感受黄昏,描写黄昏,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身上融合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奥底蕴的观照和领悟,记下了人生的欢乐和痛苦,黄昏,早已被情感化,心灵化了,这感伤的时刻伴随着感伤的季节,打造了中国古典诗词最动情的时间亮点。

  附:

  a) 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诗经》)

  b)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c)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

  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第四、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意象

  北宋的林和靖为梅所动,一生未娶,以“梅妻鹤子”自诩,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十四个字清绝出世,艳冠古今,咏梅的无人出其右。

  盛唐也有一女子,名叫江采萍,她爱梅,也爱得痴绝,她就是唐玄宗的梅妃,她出身福建,在入大明宫后,在宫前遍植梅花,建赏梅亭,作梅花赋,后来……梅妃失宠,牡丹一般香艳的杨玉环三千宠爱集一身,梅妃入冷宫后又化作梅树下一抔艳骨。

  宋朝人爱梅,蔚然成风,中原故国的沦丧,江南一隅的苟安,使得南宋文化人,对顶风傲雪、孤傲白洁的梅花有着难舍难分的宿命般的爱,陆游走在沈园里慨叹“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一生留下了一百三十七首咏梅诗,梅是南宋人的难以拆解的心结。

  《红楼梦》中的妙玉的栊翠庵庭中红梅怒放更象征了妙玉的超绝出世。

  在古典诗词里,①梅是报春的使者,②贞洁的君子,③诗人自咏的寄托,④思乡怀人的信物。

  附:

  1.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2.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3.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辛弃疾)

  4.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5.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陈亮)

  6.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超尘绝俗冰清玉洁的梅花,古代的文人学士引之为知己,志士仁人比之以自况。当今之世,滚滚红尘,让我们心怀梅的傲骨,体含梅的幽香,梅花,从古至今仍然傲立在天地之间,惊喜那依旧朝拜它的眼睛,咏梅的杰出词章仍然洋溢着它不灭的芬芳,薰香中国诗歌的史册,在众生的心头,在华夏山水之间传扬。

  第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意象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其原因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中的《采薇》是最早的咏柳诗,“依依”尽杨柳之貌,简直是精准传神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地步,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时恋恋不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从此“柳”的丰姿就摇曳在唐诗宋词里,多情妩媚,百转千回,而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ge/194694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