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诗经》中的婚恋习俗

诗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诗经》中的婚恋习俗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间和上层诗作三百余篇,这些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生活状况。

  1. 引言

  《诗经》是我国的一部古老的诗集,共收诗305篇。这些作品,最早的创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创作于东周的春秋中叶,全部作品产生在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之间的500多年中。305篇诗,分《风》、《雅》、《颂》三类。其中,《国风》160篇,是15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是诸侯朝会所用的乐歌以及贵族社会各种典礼和宴会上的乐歌;《颂》40篇,是王室宗庙祭祀的乐歌。本文所探讨的爱情婚恋诗篇集中地收集在《国风》中,少数见于《小雅》中。这些诗篇为我们提供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一时期人们的婚爱观念和风俗习惯。通过这些诗篇,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一时期青年男女们淳朴热烈、率真健康的情爱世界。甜蜜的爱情是我们每个人都热切向往和追求的,这一点,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改变。因此,可以说《诗经》中的爱情婚恋诗真正触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写出了那可贵的人性之美,让我们为之倾倒。同时,诗中的人和事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许多启发,让三千年后的我们又为之猛醒。

  2. 一派天真烂漫的爱恋诗篇

  2.1 爱恋诗的社会意义

  《诗经》中的爱恋诗的产生,一定有它自己特别的社会意义在。问题在于,这个意义是什么?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两点不容忽视:

  一、爱恋诗的产生,使我国先民的情爱世界得以书面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那么,在追寻《诗经》中的爱恋诗的社会意义时,能否这样说呢?《诗经》中的爱恋诗的产生是我国先民的情爱世界的首次书面化呈现。我以为,这是古老的《诗经》为中国文学作出的一大贡献,也是爱恋诗产生的重要的社会意义所在。文学作品是要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女神,反映社会生活,彰显人类性情,当然是义不容辞的。尽管在手法上,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别。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诗经》时代的社会面貌。作为中国诗歌的鼻祖,《诗经》细腻地深入地描写了《诗经》时代先民的情感世界。就其一部分比如爱恋诗来看,人类在情爱活动中的种种幽微难言的情愫,在《诗经》中均有表现。那么,把一种内在的情感外化为歌,外化为诗,外化为书面记录,这是不是《诗经》的一个社会意义呢?这是不是《诗经》爱恋诗的一个社会意义呢?

  二、爱恋诗的产生,使我国先民的情爱世界得以理想化

  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更进一步,文学作品也影响社会生活。当一个作家以一部文学作品来反映他生活的时代的面貌时,许多很主观的因素会使他的作品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很积极的。让生活中好的东西更好一些,让生活中坏的东西更坏一些,这是文学表现的惯用手法。从这一角度来看,《诗经》的爱恋诗,使我国先民的情爱世界得以理想化,也正是此类诗歌的一个积极的社会意义所在。

  举《秦风·蒹葭》为例,略作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一首情诗,写了一位年青人对意中人的追寻。若从情爱实质来看,仅此而已。但一经诗人润色,文本表现便大不相同:凄迷的秋晨,皎洁的霜华,摇曳水畔的苍苍满目的蒹葭,以及迷离在抒情主人公眉间心上的那位“伊人”,整个构成一幅霜晨幽思图(当然,这样的解说是很煞风景的)。读罢掩卷,良久良久,犹能感到那魅人的力量。古人形容音乐之美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叹,读这首诗,不也正有这种感觉在心间吗?这就是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的理想化(诗化)。现实生活中未必然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中成为必然。亦即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我以为,《诗经》中的爱恋诗使我国先民的情爱世界得以理想化是此类诗歌的又一社会意义所在。

  2.2 爱恋诗表现的美好人性

  《诗经》中的爱恋诗是我国先民情爱世界的反映,也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表现。通过这些诗,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先民的美好人性,可以看到世道人心的希望。本章节,我将从男女两个方面对《诗经》爱恋诗表现的美好人性略作分析。

  一、本色的好男子

  唯大英雄能本色。读《诗经》中的爱情篇章,我们随处可见那般本色的好男子(当然,也有那般腌臜的坏男子,此处不论)。他们也许并不孔武有力,并不冲锋陷阵,并不杀戮无算。然而,他们或敢爱敢恨重情重义,或活力四射阳光灿烂,他们是姑娘心中的大英雄。

  以《召南·野有死麕》为例,足见一个男子的敢爱敢恨。“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抛开前两句的起兴不谈,我们看后两句:有一位少女呀春心荡漾,好小伙儿呀便追着来凑趣儿。一个“诱”字,真妙绝无双!这位小伙儿的磊落胸怀遂让人印象深刻。面对自己喜爱的姑娘,他没有犹豫,没有顾虑。他甚至没有考虑自己的情况是否为姑娘所接受,比如自己是否相貌堂堂?自己是否颇有积蓄?比如姑娘是否已有意中人?凡此种种,他一概不做考虑,我们看到的便是“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直截了当,干脆利落,这就是敢爱。不过,请慢下结论,因为下面还有更绝妙的:“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针对这几句,有解诗者认为是“拒之之辞”。如朱熹《诗集传》[①]云:“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言姑徐徐而来,毋动我之帨,毋惊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此种道学家的声音为今人所嗤。这篇末一章实是一对恋人的欢爱场面。这里,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只有你情我愿,只有男欢女爱,只有人之为人的元气淋漓。这是本色。

  以《邶风·绿衣》为例,足见一个男子的重情重义。“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这当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诗。心爱的妻子亡故了,悲痛欲绝的丈夫睹物伤怀,他一边轻轻摩挲着妻子生前亲手缝制的“绿衣”,一边唱出这首惨怛的歌。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在他看来,妻子贤淑多情善解人意,对自己又体贴入微;而且,由于妻子的规劝,自己少犯了多少错误啊。“我思古人,俾无訧矣。”“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这是他的心声,是他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请看,一个男子,毫不隐晦自己对妻子的依赖,毫不隐晦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当妻子去世后,他毫不隐晦自己因妻子亡故而生的悲伤。一个重情重义的男子是不是跃然纸上了呢?唐代元稹有《遣悲怀》[②]云:“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流传极广,深入人心,实则受《邶风·绿衣》影响甚深。这也属正常,一首好诗,一种好的情感,激荡人心之力量是不言而喻的。是故,一个男子,重情重义,这是本色。

  再以《郑风·山有扶苏》和《郑风·狡童》为例,足见一个小伙儿的阳光灿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此诗的叙事者当为一位少女,她应约前来与心上人幽会,然而,见面之后,却有意娇嗔道:“我本来是来见美少年子都的,不承想见到你这么个狂癫的小顽童。”当然,在这里,姑娘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可那位没有直接表现只是被姑娘笑骂一声的“狂且”“狡童”呢?不也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吗?须知姑娘心心念念爱着的正是这个阳光灿烂的活泼泼的“小顽童”啊。在所爱的姑娘面前,没有矜持,没有做作,不受那世俗污染,就那么阳光的一个形象不改,这是本色。然而,还没完。“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这首《狡童》简直就是《山有扶苏》的续写,请看,前不久还花前月下密约幽会呢;转瞬间,风云突变幻,情海起波澜。“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了;“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了。爱就是爱,不顾一切地爱;有情绪了,闹别扭了,那就闹。我不理你,我不和你一起吃饭。这正是直性的可爱之人,是难得的本色之人。难怪姑娘虽在嗔怪之际,依然爱意难掩。良有以也。

  二、多情的俏姑娘

  在《诗经》中,忧郁的女性虽不胜枚举,然而,活泼的、顽皮的、自尊自强的、精明能干的、勤俭持家的女性也所在多有。这些多情的女子给质朴的《诗经》增添了靓丽的颜色。

  在《郑风·褰裳》中,作者就塑造了一个爽朗顽皮又略显泼辣的女子形象。诗歌一开始,她就用仿佛是提醒却又仿佛是警告的口吻对心上人说:你要是真心想我,就提起衣襟淌过溱河来找我。你要不想我,难道我就再没有人爱了吗?小憨货!你憨不憨呀!“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在这里,姑娘是自信的,也是自尊的。你要爱我,真心想我,你就来找我;你要不爱我,天下就没有别的男人了吗?当然,这样说,绝不意味着姑娘对这份感情就满不在乎,有也可,无也不是不可。不是这样,绝不是。恰恰相反,她对感情应该更在意,但倔强的她就偏偏不愿意在心上人面前示弱。或者说她要用这种方式博得心上人更多的疼爱怜惜。这就是个性。这就是脾气。这就可爱又可亲了。而且,越是如此,小伙子恐怕就越是爱她吧?这样的俏姑娘,我见犹怜,何况他士。

  自然,比之于这位姑娘,还有一位更倔强,在她身上,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就是《召南·行露》中的女主人公(当然,这是一段孽缘,似与本章节的话题不合)。就本诗,余冠英《诗经选》[③]认为这是一个已有夫家的女子的家长对企图以打官司逼娶其女的强横男子的答复;而陈子展《诗经直解》[④]则认为是一个女子拒绝与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重婚的誓言。从诗中的语气与用词来看,陈子展的说法更有依据一些。明确了诗旨,我们再来看诗歌表现的女主角的人性光辉。“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面对男子“虽速我狱”的强横逼婚,柔弱的女子一改其常态,十分坚定地回敬道:“即使把我送进牢中,你也休想得逞。”诗歌末章,女子再一次亮明态度:“虽速我讼,亦不女从。”读到这里,不禁想起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这两首诗描述的故事极其相似,但两位女主人公用以回敬的方式迥然不同。《陌上桑》中的女子机智而从容,本诗中的女子则直率而坚定。当然,这也许是因为《陌上桑》中的那位太守还风流得有品味吧(他毕竟没有用强,将罗敷抢将去也)。于是,我们看到,在悲剧的遭遇中,一介弱女子用自己如长虹贯日般的人性光辉,照亮了古老的《诗经》,千载而下读之,犹有凛然而鼓荡人心者在。

  除却这类女中豪杰,另有许多女子也以她们鲜活的形象让人感喟不已。她们温柔善良,对爱情充满渴望;同时,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她们大多尊重世俗道德,遵守现有秩序,她们只希望获得世俗范围允许的幸福。这也是《诗经》中很典型的一类女子。对此,你可以批评,但无法抹杀。因为,她们代表的是占大多数的女子的行为特征。这应该也是一种人性的美好吧?以《郑风·将仲子》为例,略作分析。“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这位姑娘一定十分苦恼。面对着口口声声要缘树翻墙前来探望的那个他,姑娘很矛盾。她自是十分希望心上人能长来家看看,但父母尚未答允,光明正大地来往显然不可能。那“踰我里”的方式呢?当然风险更大。据《孟子·滕文公下》[⑤]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只此一条,足以吓煞丈夫矣,云何女子?所以,姑娘坚决地拒绝了心上人的做法,但同时,又十分痴情地安慰他道“仲可怀也”。请看,姑娘既维护了爱情,又尊重了世俗道德现有秩序,一种节制的含蓄的爱的方式,令人称道。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jing/247620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