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诗经》“二南”的特殊地位及其成因(3)

诗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这种现象不仅表明“二南”在当时礼乐文化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说明它传播之广、影响之大。造成这种大泛围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与周公和召公的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较早地被结集流传。

  历史上对“南”字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六种观点:南化说、南音或南乐说、南国说、诗体之名说、乐器名说、“南”者“任”也等。通观各家观点,以“南”为乐歌名最为近之,说得具体些,“南”即南乐,为周代的南国之乐,其主要地域在今天的江、汉和淮河流域。

  周王朝初期,周公曾大举东征,不仅平定东夷,也使淮河流域古老的部族势力归顺于周王朝,所以周公对淮河流域的安定功莫大焉。召公与江汉流域的关系史无记载,然《召南·甘棠》诗有“召伯所茇”、“召伯所憩”、“召伯所说”之语,诗序曰:“甘棠,美召伯之教明于南国。”结合《诗·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之语,说明在周之初年,召公曾经在江汉地区开疆拓土,并留下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在周宣王时期又命其后裔召伯虎为南国之方伯,坐镇江汉地区,对于这段史实,《诗经·大雅》中有《江汉》和《崧高》两首诗有过反映。《江汉》诗云:“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崧高》诗云:“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从史实来看,在西周时期,曾经着力经营过江、汉、淮河流域,并对这一区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周公旦、召公奭和他的后代召伯虎。当江、汉和淮河流域的诗歌汇集至周王室之后,编诗者将这一区域的诗歌分别编入《周南》与《召南》之中,名之为周、召者,既是对周公、召公的追忆,也是对二公安定、教化南国之功的褒扬。  因为周公和召公的巨大影响,也因为“二南”与《豳风》一样较早地被结集且进入周王朝礼乐系统,所以它们的地位远远高出十五国风中的其他诸侯国的诗歌,流传的范围也因此更加广泛,受众也更多。  二、“二南”的雅乐地位

  周代在建国之后,十分注重礼乐制度的建设,成王“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康王时又“定乐歌”。经过成康两朝,周代的礼乐制度已初成规模,其后又经过不断地丰富与发展,终于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

  《诗经》“风”、“雅”、“颂”不仅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音乐和舞蹈,更重要的是它们用于不同的仪式,有不同的职能。从其礼乐功用来说,雅、颂在礼乐文化中有更重要的职能,也更能显示森严的等级制度。《诗经》中绝大部分“风”诗都没有上升到周王朝的雅乐层面,而“二南”却享受着雅乐的地位,在很多正式的礼仪场合中“二南”之乐都以雅乐身份出现: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jing/35344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