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诗经》中的周代婚姻习俗

诗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画面描述了《诗经·甫田之什·鸳鸯》中的“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诗经》中的周代婚俗

  画面描述了《诗经·葛屦》中的场景。“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诗经》反映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中,有大量诗篇反映了周代的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和婚恋习俗,因此,通过对《诗经》的研读,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周代的婚俗原貌。

  周代的婚姻形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和两情相悦、自由恋爱的并存

  《诗经》时代的婚姻,都要有媒人的,《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以伐柯用斧来比喻婚姻用媒。《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可以看出男女不能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缔结婚约是要媒人从中牵线的。

  《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鞫止?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说明了父母之命的重要。《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也从侧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生活的干涉,父母之命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

  经历了上古的群婚制、偶婚制,到了周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婚姻成败的关键。 《礼记·曲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的作用虽然是针对全社会的,但它的适用范围主要是统治集团内部。换句话来说,礼是贵族成员严格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而对民间的庶民百姓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周礼·地官·媒氏》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每到春天,官方就组织未婚青年男女相会的活动,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媒人,也可以自由结合,私奔都是允许的,不参加此项活动的未婚男女青年还要受到惩罚。周朝对民间的婚配给予了如此宽松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从繁衍人口、增加生产力和国力的角度来制定庶民的婚配政策的,但客观上也为民间的自由恋爱创造了条件。在《诗经》的很多诗篇中,随处可以听到那些歌唱至真至纯情感的天籁之音,随处可以见到帅哥美女自由约会和恋爱的情景。《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描绘了青年男女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自由定情的情景。《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一位打猎的男子遇到一位如花似玉、情窦初开的女子,以小鹿为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jing/41948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