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审美赏析

水调歌头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作于熙宁九年(丙辰1076)中秋夜,当时苏轼正在密州任上。作者与其弟弟苏辙(字子由)已经有七年没有团聚,因而,对着圆月想念亲人,自生离愁。同时,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因而,在离愁别绪外有增添了浓浓的忧郁。于是,在中秋之夜,面对圆月,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全词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的小序,不但说明了写词的时间及其原因。更重要的是小序中“欢饮达旦,大醉”,这不但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忧郁和情绪的低沉,而且也说明了写作此词所表现出来矛盾心理。

  词的上片开始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苏轼化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中的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联。苏轼对李白的诗句稍加变化,就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也是具有多义性的。李达武老师在《中国古代诗歌精神》中个归纳出了月的象征的多义性,比如,“忧患的寄托,孤独的象征”、“美人的风貌,明君的象征”、“爱情的见证,忠诚的象征”、“乡情的投射,无私的象征”、“理想的化身,事业的象征”、“性情人格的显现,社会时代的投影”等。苏轼在词中,“月”就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懂得情感的意象,当然也就成为自己情感倾诉的对象,因而先对青天发问,“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问话来得很是有力量,不但表现出了人间沧桑,而且把视角转入了天上的明月,从而暗示了人间的恨别与所带来的苦恼、惆怅。就诗句来说,“今夕是何年”,是借用唐人小说《周秦行记》中的典故。《周秦行记》中有这样一首诗:“香风引导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天。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这诗歌的意义表现了宇宙茫茫,无始无终,沧海桑田而引发了惆怅无限之感。苏轼化用“今夕是何年”,也就是借用诗歌所蕴含的无限惆怅之感。诗人在无限的惆怅中想到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这里,苏轼明确地表现了内心的矛盾。要“乘风归去”,离开人世间,摆脱世俗的烦恼,却“又恐”、“高处不胜寒”。而“乘风归去”出自《列子·黄帝篇》中的“列子乘风而去”。从《列子·黄帝篇》来看,这句话的意义表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苏轼化用了这句来表达自己的内在心理——忘记一切,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就表现了苏轼的矛盾心理——出世和入世思想的矛盾。因而,也只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舞弄清影”是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中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意。这与上面相接,词人也就在月光之下翩翩起舞,影子也随人舞动。这就表明了苏轼对出世的否定,其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幸福在人间,也只有人间才有这样美好的生活啊!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uidiaogetou/29847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