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桃花源记》教案(2)

桃花源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桃花源记》教案 篇2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文章主要通过对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恬静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虚拟性地描述,来表达作者及人民群众对和平安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认识“世外桃源”的虚拟性;认识作者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配乐课文朗读,辅以动画演示。

  2、师以《桃花源记》经百年苍桑而未衰的独特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础回顾。

  1、给学生3分钟重温

  2、出示检测内容,a 古今异议 b 译句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带着这些学习目标,齐背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师激发学生对陶及写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渊明简介及写作背景。

  3、师延伸引导学生回忆陶寄寓同样思想的其它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等,以加深学生对陶的思想及写作背景的了解。

  (完成目标1)

  五、自主活动:了解故事情节及线索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讨论并概括回答。

  2、师作积极性评价,并出示准确的情节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导学生从情节概括中,梳理总结线索——渔人行踪。

  六、课文品析

  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体会故事开端所笼罩的神秘色彩,

  A忘路之远近——渔人已入迷离难辨之境

  B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能让渔人忘鱼而只见桃花。——奇

  C渔人甚异之——惊异

  2、自主活动:品读第二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写桃花源内景色的句子是什么?

  (2)写桃花源人风貌的句子是什么?

  (3)作者在这一段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注:在学生回答完第1、2题后,师有感情地范读“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学生闭目体会,达到身临其境,从而使其自己总结第(3)题答案——安乐祥和。

  3、创新自主活动:拓开想象空间,以渔人身份丰满第三段,接受记者(老师)的采访(目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1)自读课文——小组交流补充。

  (2)师将知识要点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采访语言”进行采访。

  A 请问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听说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谈,你们都聊了些什么?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C在这样一个新天异地的桃花源中生活数日,你感觉那里的人与您生活的东晋有何不同?

  (3)师总结:从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了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桃花源人,可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样一个安乐祥和的理想和社会真的会隐存于某一天地吗?

  4、自主活动:体会“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秘感和虚拟性;从而理解作者于此当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读第3段,并结合第1段,体会其神秘色彩。

  (2)、小组之间讨论:“世外桃源”存在与否。

  (3)、文章对于“世外桃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注:在发言中,只要能自圆其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我们一样可以!

【【精华】《桃花源记》教案3篇】相关文章:

1.【精华】桃花源记教案3篇

2.《桃花源记》教案

3.桃花源记教案

4.桃花源记的教案

5.桃花源记 教案

6.《桃花源记》的教案

7.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教案

8.《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9.桃花源记简单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huayuanji/407687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