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标: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顺畅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共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旧课

  2、朗读课文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共四节,按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结局(4),写渔人离开及再访桃花源。

  可见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把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渔人和桃花源人,模拟采访和受访,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蕴涵的思想。

  示例:A、渔人采访桃花源人

  ⑴、能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情况吗?

  ⑵、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

  ⑶、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⑷、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有何感受呢?

  ⑸、我离开时,你们有什么要叮嘱的呢?

  B、桃花源人采访渔人

  ⑴、你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⑵、桃花源给你什么印象呢?

  ⑶、桃花源人给你什么感受呢?

  ⑷、你是否也想永远留在桃花源呢?

  ⑸、你对外人说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5、迁移探究

  ⑴、问题一:桃花源人因不满当时纷乱、不安的先秦社会,躲避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满老师、同学的时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学、旷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吗?

  ⑵、问题二、《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若把本文推荐给现任美国总统布什,会怎样呢?试着写一段话,想像美国总统布什的反映。

  6、总结:

  本文通过虚拟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动乱社会的厌恶和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7、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8、板书设计:

  故事开端(1)发现桃花源

  安居乐业

  故事发展(2、3)进入桃花源 宁静祥和

  理想社会

  故事结局(4)离开、再访桃花源

《桃花源记》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一、预习导学:

  (一)、自读课文

  1、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二)、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练习:

  要求: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

  ——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全班齐读。

  (五)、预习检测: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二、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二)、知识点归纳

  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句子: 古义: 今义:

  交通 句子: 古义: 今义:

  妻子 句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句子: 古义: 今义:

  无论 句子: 古义: 今义

  不足 句子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3)通假字

  便邀还家 通 , 。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教师解疑、点拨

  (四)、问题探究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读后完成下题:

  第一部分(第1节):写 。

  第二部分(第2~3节):写 。

  第三部分(第4~5节)写 。

  (2)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3)研读第三部分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4)体会思想主旨:

  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谈一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你还有哪些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huayuanji/409815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