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桃花源记的教案(4)

桃花源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桃花源记的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二、诵读和复述: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找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重点讲解部分”进行点拨。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第一段:开端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来自网!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三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历。

  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音乐电视片《桃花源》,从而加深学生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理解。

  二、深入研读:

  1、揣摩语言。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从而体会陶渊明文章的语言技巧。

  (1)“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

  (2)“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4)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5)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2、主题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讨论结束后每题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

  1、

  2、

  3、

  三、拓展思考:

  独抒己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

  (1)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

  (2)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

  (3)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

  四、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五、布置作业:

  你认为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会不会成为现实?为什么?请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桃花源记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与《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与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诣(yì)太守 垂髫(tiáo)

  刘子骥(jì) 阡(qiān)陌交通 便要(yāo)还家

  (二)熟悉课文:

  1.疏通字词。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

  3.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缘: 缤纷: 仿佛: 舍: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

  交通: 具: 要: 绝境:

  无论: 延: 向: 志:

  及: 诣: 志: 遂:

  规: 寻: 妻子:

  (三)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再寻桃花源的情形。

  分组讨论,明确、把握叙事线索与故事情节。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与经历。

  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全班齐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能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当堂小测,抽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

  二、研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大意对即可)。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相应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未果”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三)感受桃花源的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教师归纳:

  (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与平安定、丰衣足食)

  (2)住民:“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与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四、主题探讨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与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六、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3.摘抄文中出现的成语。

  4.预习《桃源与沅州》。  桃花源记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走进陶渊明笔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三、读文感知

  1、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可以结合注释跟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出示字词检测)

  (2)随机抽查学生初读的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2、配乐范读: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魅力。

  3、再读课文: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翻译,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

  四、品读赏析:

  屏显“桃源访谈”: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请到文中找出根据。

【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相关文章:

1.【精选】桃花源记教案3篇

2.精选桃花源记教案3篇

3.精选《桃花源记》教案3篇

4.【精选】《桃花源记》教案3篇

5.【精选】《桃花源记》教案4篇

6.桃花源记 教案

7.桃花源记教案

8.桃花源记的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huayuanji/419988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