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从《归去来兮辞》浅谈陶渊明的人生悲剧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引导语: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关于他的《归去来兮辞》,大家学习过?《归去来兮辞》描述了陶渊明什么样的人生悲剧呢?

  《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是作者辞官归田时写下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迷途折回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人们在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时,忽视了他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的隐痛心酸。我觉得不管是他对人生的思考还是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守侯,《归去来兮辞》都是陶渊明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心为形役,惆怅而独悲”。 陶渊明少年时怀着“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对他的不利,直到二十九岁时出仕。其间几次做官因不愿“降志辱身”和不善于官场周旋,到四十一岁时,终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自动弃职,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庆幸,更有陷身官场、铸成大错的沉痛。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宣言中更有痛彻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再加上丧妹之痛。惆怅吧,独悲吧,所有的痛往心里咽。他想田园,便是他生命的根,是他自由生活追寻的地方。“生命之解脱意味着生命回归于真实,意味着臻于完美之境,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明白,复归于无感情的尘土是一种快乐。”(尼采)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农村美景,生机勃郁。当他踏上归途和初抵家时,诗中欣然写到:“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这里可见诗人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而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与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首新诗说:“最应该记住的最易忘记,谁记得母乳甜美的滋味;最应该感激的最易忘记,谁诚心吻过亲爱的土地。”当陶渊明的双脚踏进田园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说,他真实的生命又揭开了新的篇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一些刺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词句,逼人沉思,耐人寻味。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写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写苍松兀立,孤独无靠,更隐喻诗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怆。一个人孤独到象李白看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内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谓“知音世所稀,抚松独徘徊”啊!“引壶觞以自酌”流露出诗人自酌自斟,无以为伴的孤独和苦闷。“倚南窗以寄傲”颇有几分出尘傲世,孤愤不平之意。“门虽设而常关”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这些文句,貌似逍遥闲谈,实则忧愤满怀,我们读到了陶渊明隐隐作痛的心。 他“形”逃了出来,心呢?魏晋六朝是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着动荡、混乱、火光和血污的时代。它酿成了空前的文化浩劫,大批的优秀人才饮恨离世。在巨大的灾难面前,陶渊明放弃了曾有的理想,处在动荡时代的他,内心还是有放不下的东西。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诗人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隙间亲情间的关爱,让他备受创伤的心有所安慰,但据他写的《责子》诗:“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儿子的不上进,也常常让他忧心不已,所以,只有抚琴读书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把所有的心事做化成劳动的实践,但据我查诗人又不善于耕种,致使他穷困潦倒,形成了生活层面上的悲剧。尽管看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心中没有太阳,眼中就只有凄清的寒冷。这两句诗反衬出他世无知音的苦痛、遗世独立的绝望和生命流逝的无奈的寂寞和无奈。他刚到45岁,就“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的悲愁叹老,自伤自悼,敏感与哀伤决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偶尔一泻,绝对是诗人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一个年迈体衰、生命苦短的诗人,面对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除了叹喟,还能有什么呢?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聊”是姑且、暂时之意,是不是也暗示出诗人这种选择也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呢?事实上,归隐田园之后的陶渊明并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归隐,因为他总有不忘尘世,感时伤怀的时候。“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写自己醉情山水,逍遥自在,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谴责和抗议,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了。这些文句,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觉到诗人否定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绝决。

  “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终究是一种奢望,王羲之做不到,陶渊明也做不到。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则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诗人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吴泽顺《重读陶渊明》),于淡远潇洒、萧散自然之中流露出对腐朽的现实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

  他有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却苦于没有机会发挥才能,仕途受阻,政治理想破灭。归隐田园后,原本希望成为有道隐士,并能够给时人指点迷津,却始终无人知遇。生活上,又灾难频频。回归田园后的陶渊明并未真正体味到臆想中的自由,生活的艰辛,无边的孤独,对世俗的无望的关注,对宇宙自然永恒无限性的感悟以及对生死的思索,使他深深体会到了生命的无助与悲哀. 但其生命的坚韧性与人格的崇高性恰好构成了后世文人遵从的典范.陶渊明的选择无疑是带有悲剧性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我们从这首《归去来兮辞》中就可以听到他从心灵深处唱出的灵魂悲歌。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29275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