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引导语:历来绝大多数中国文人,对此岸理想和彼岸理想都不认真,陶渊明对他们而言,只是失意之后的一种临时精神填补。我们一起了解陶渊明以自然为魂魄是如何的?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历来绝大多数中国文人,对此岸理想和彼岸理想都不认真,陶渊明对他们而言,只是失意之后的一种临时精神填补。一有机会,他们又会双目炯炯地远眺三国群雄式的铁血谋略,然后再一次次跃上马背。过一些年头,他们中一些败落者又会踉踉跄跄地回来,顺便向路人吟几句“归去来兮”。

  —— 余秋雨《田园何处》

  看到这一篇的时候,让我想起之前写过的那篇关于“伪装君子”的文章。历史是一湍洪流,从先秦到当下,太多名士都曾感叹过对归隐的向往,但真正归隐者极少。正如上文所说,他们所谓的归隐,只是失意时一种临时的精神药剂,身隐而心不隐,虽说也会每天钓钓鱼、种种菜,但眼睛时刻盯着外面,伺机再动。这顶多算作“伪遁”。

  魏晋之后,再无陶公。此话一点不假。最起码这些个被写进历史的人里,再没有如陶渊明般真正的豁达。好比现在我们常听人说、很想找个时间去寺院里待几天。究其缘故,也无非是一种“躲避”。世俗里跑累了,来庙里歇歇脚,歇好了再回去拼命。那么寺院这个清净之所,给予他的也只能是如阵痛药剂般的临时吗啡,并不能净化其心。

  真正的清净与场地无关,而是一种内心的修炼。中国人常讲“无欲则刚”。每天生活在尘扰之中,欲望比脑袋上的头发还多,自然是清净不了。有人讲了,人没了欲望还活个甚,人生还有(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何意趣。其实换一种角度去想,所谓的意趣,可能只是我们为自己建造的海市蜃楼。人生有大成者,万分不及一,那么岂不是绝大多数人都要郁郁寡欢、累累于世了?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与“欲望”无关的静处。这个静处不在远山、不在泉林,而在于自我的心下,是心底的一脉清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句诗一下就把很多“伪遁”的人打得原形毕露了。原来归隐并非就是要住在山间,卧于林下。心地清明,人境亦是桃源。

  那么如何实现内心的清明照彻呢?这就需要精神的给养和打理。但很多人好不容易想起翻书了,翻起的却是一堆所谓的成功学、厚黑学。我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大家不喜欢读圣贤。古之贤者已经用他们无数次的人生为我们验证出了人生正确的活法,但咱们都不以为然,非要自己愣着头再去试一次。

  陶渊明比我们聪明,他知道名闻利养并不是幸福的真谛,而是一种精神绑架。他的《桃花源记》讲得很明白。武陵人虽偶入桃花源,见识到了这个与世俗完全”对立”的美好世界。但当他再想回来找时,就找不到了。其实不是找不到了,是那份儿心走失了。生活亦是如此,以清静心待之,清净自现;以凡浊之心待之,仍是凡浊。

  反观这几日名山大川里到处的摩肩接踵,还真感受不到清净。出游人歆羡在家者,在家者又歆羡旅途人。羡来羡去,都是苦恼。倒不如我等俗客,且于这夜深人静之时,煮清茗一盏,伴着陶公的诗词饮下。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30254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