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寻找陶渊明(2)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谈 妙人

  众人皆出自画像

  张炜和陶渊明的对话更自然,几乎不可避免。但这事要从头说起。自锺嵘《诗品》给陶潜戴上“隐逸诗人之宗”的帽子,很长时间并无异议。南宋汤汉注陶,提出“此老未白之忠愤”的新话题,局面遂大改,元明清各朝笺注者纷纷找材料,证明陶在“隐逸”之外或竟在“隐逸”之中的“忠愤”。

  于是述酒、止酒、命子、责子、乞食、闲居、移居乃至日常酬答之诗,无不与忠于晋室、耻事刘裕挂钩,至于吟咏给秦穆公陪葬的“三良”,咏贫士,咏荆轲,赋归去来,赋闲情,赋士不遇,读史,读山海经,作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自祭文,以及祖述外公孟嘉与曾祖陶侃的“遗烈”,自叹“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更是壮怀激烈,几乎消散了平淡、冲和、自然、超然、悠然之气。渊明由此分裂为二,或是“忠愤”的节士贞臣,或者终日坐在菊花丛里饮酒,随便抛几本书在地上,固然好之,却“不求甚解”。

  到了现代,“中国人的生命圈”日益逼仄,“忠愤”的陶渊明形象又不时髦了,许多文人(如朱光潜先生)以割裂为美,重新将渊明打扮成标准的“隐士”、“名士”,“高士”。还有人抬出周作人为现成的榜样与之匹配,曹聚仁就说周氏思想历程是“从孔融到陶渊明”,惹得鲁迅奋袂而起,宣布“我每见近人的称引陶渊明,往往不禁为古人惋惜”,他认为陶征士在“五四”以来的文坛“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主张知人论世,陶并非“浑身静穆”,相反还很“热烈”,甚至 “金刚怒目”。不服者找出版本学根据,说鲁迅看到的“刑天舞干戚”乃宋人曾纮妄改,善本原作“形夭无千岁”。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31633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