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陶渊明,钟嵘推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苏东坡赞美陶诗“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把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使其拥有了近乎神性的光辉。可这种标榜本身,也正是将陶渊明有意无意符号化之始。重重误读之下,那个饱经忧患却日益饱满的鲜活肉身不见了,只剩下一具缩略风干了的文化木乃伊,躺在博物馆里,接受众口一词的赞誉。渊明是一部丰厚的大书,我们不能把他读薄了。这其中,对陶渊明的误读主要有二。

  是“隐”?是“归”?

  古今论道陶渊明,似乎都离不开“隐逸”二字。不知怎么,越读他,却越觉得“隐逸”二字不够确当。比如《饮酒》,我们不要带着快意直奔“采菊”而去。而要细细品读他的那些不那么出名的句子,看看其中有没有被忽略了的细节和信息?

  《饮酒》伊始,渊明便夸示自己归园田居的静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人境”,也即人多聚居的地方。渊明辞官之后,并没有把自己藏起来,他与官员僧侣亲朋旧知都有坦然往来。

  “而无车马喧”,很多人误读,以为他与门外世界疏远淡泊。其实不是。他喜欢热闹,喜欢富有人情味的世俗生活。“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渊明的饭局很多,不是别人请他,就是他请别人。《五柳先生传》里也有他与友人们的交游场景。是什么人出门,才有“车马喧”的富贵排场呢,一定是令他愤然辞官的督邮那一类耀武扬威的家伙。没有了这种人的扰攘,日子真是清净自在。

  少壮时,渊明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迈之思,对官场亦有着知识分子的天然想象。因此他“投耒去学仕”,十三年里,五次学做官。可见,他曾经想在官场上实现济世的理想,却都失败了。生逢乱世,兵戈扰攘,他空有一身的抱负,却找不着价值观的对应点。前人说他“隐”,当然是对应着他曾经的“仕”。可渊明辞彭泽令,与同为“浔阳三隐”的刘遗民辞柴桑令,去向到底是不同的。渊明归向了“人境”,倦鸟归旧林,他回的是实实在在的家。刘柴桑却跑去庐山,真正隐了起来,那儿却是“仙境”!

  去,还是留?他一定犹豫过,挣扎过的,所以他写诗责备也催促自己:“田园将芜胡不归?”他甚至等不及天亮,“敛裳宵逝”。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他文思泉涌,连作《归园田居》五首。渊明之“归”,不仅是归家,更是精神的归根,是一个人的心神合一。他的脚下,是厚重的黄土层。

  渊明似乎特别偏爱“归”字。不仅有《归去来兮辞》,声声问责自己“胡不归”;又有《归园田居》五首;他学《诗经》,又作《归鸟》诗四首。其中的“翼翼归鸟”,不正是他自己?因此,他不是“隐”,是“归”。

  再说说“逸”。人们似乎只愿意记住陶渊明句子里的诗意,却忘记了,归园田居的日子,总体上过得并不安逸。归来后不久,家里就出了一桩大事,房子失火,勉力经营的殷实小家,转眼成了灰烬。一大群儿女,“幼而饥寒”,张着小嘴大声喊饿。渊明跺跺脚,拄杖就走。他是要躲避现实,一“隐”了之吗?不是。他去外乡行乞,为孩子们讨口吃的。可要饭也需要本事的,得能说会道,渊明哪是那块料。“饥来驱我去,不知何竞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肯定是乞食不顺利,不然不会走那么远。终于看到一户人家,敲开了门,话却怎么都说不出口去。

  你不由惊叹渊明的坦荡和真实。他“真”到了透明的地步,一点不为自己留余地。沦落至此,很多人是羞于向外人道的。他却不后悔不回避不怨尤,艰难而努力地尽着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职责。

  我们从小就熟知《檀弓》饿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以为是志气。渊明却很不同意:“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有人愿意施舍,有人愿意受施,这没什么不妥,总比饿死人强得多。渊明被尊为“靖节先生”,但他一生不讲大道理,也不空谈操守,他只是从人性的角度,说出心中最朴实的想法。因此,朱光潜说他一生“忧愤”,却“胸襟高超而不唱高调”,“近人情”。

  所以,我们与其说渊明“隐逸”,不如说他“归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33259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