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从《桃花源诗》看陶渊明的理想美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桃花源诗》这篇作品为陶渊明晚年所作。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诗

  陶渊明

  瀛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而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是黑暗的,官场是腐败的,人民生活是苦难的。面对如此现实,作为十分体恤人民疾苦的陶渊明,却也自有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就其个人来说,陶渊明不愿与腐败的官场“同流合污”,就是追求一种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归隐了田园,从而实现自我的需要。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虽然不能改变现实,采用了“逃避”现实的方式,但本质上体恤人民疾苦的陶渊明自然也不是一个完全脱离社会的人。也就是说,在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中,还是一个不懈追求理想、实现自我的美好愿望。这些我们从陶渊明在归隐中写出的《桃花源诗并序》中可以感受并理性地认识到这些。而这些恰恰是他自己人格本质转化结果,是他田园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是他归隐田园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的形象化,是他把生活感受转化为审美感受的结果,是他审美理想高度体现,因而,表现出明显的超越性、理想性和反叛性特征。这首《桃花源诗》以及并记,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富有诗意的、传奇色彩浓郁的美好图景。客观上说,陶渊明隐居了。但从主观上说,陶渊明没有“隐居”,因为陶渊明思想情感并没有远离现实社会,时时刻刻还在关心着社会、关心着人民疾苦,希望有一个美好的社会。为此,我们就从《桃花源诗》来看看陶渊明的理想美。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36030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