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陶渊明“桃源理想”探析及反思(3)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 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 前”。[2](P327)他以酒遣怀,以菊为伴。他现存的120 余首诗很多是作于归隐以后,并以隐居躬耕生活 为题材。这类田园诗虽然恬淡闲适,却恰恰表现 诗人对污浊的上层社会的憎恶,对田园生活的热 爱,抒发了坚贞自守、去尘绝俗的高尚情志和参加 农业生产的真切体验,形成平淡自然、深厚含蓄的 风格,被后世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用后半生 在心中酝酿、构筑着并努力实践自己“桃花源”式 的平等、安宁、怡然自乐的理想生活。[6](P285) 如果说陶渊明仕宦时期大济苍生的理想是朦 胧的话,那么隐居躬耕后的“世外桃源”式的政治 理想已经形象化、清晰化,并集中体现在《桃花源 记》和《桃花源诗》中。诗人归隐田园之后,并不是 因隐居而放弃“大济苍生”的初衷,并不是停止理 想的追求。相反,以往在仕途中难以寻找、实现的 理想,诗人却要在躬耕中得以体验,触发了构建世 外家园的灵感,在精神世界里得以幻化,不仅用诗 加以具体描述,而且用记实的形式物化在《桃花源 记》中,有时间“晋太元中”,有地点“武陵桃花源”, 有人物“捕渔人”,有事件“进入桃花源———发现世 外桃源———访问桃源人家———走出世外桃源”,给 读者以真有其“事”,果有其“界”的感 觉。[7](P256-260 ) 三、对“桃源理想”的探析 (一)构建者与追寻者的清醒与迷惘 《桃花源记》中写渔人看到桃源中人时用“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目前学界对“悉如”一词涵义 的有三种理解:一是暗示桃源中人和渔人一样,都 是从现实社会中走出的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二是 认为桃源中人们一直保留着六百多年前进入桃花 源时的衣着风貌,没有变化;三是暗示桃源中人与 世上的人有着种族、民风的联系,桃源中人既与世 人有着不可分割的民族血肉关系,又过着另外一 种令人神往的自得其乐的生活,并以此强化“桃源 理想”的现实启迪意义。不难看出,这就是作者想 要表达的文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37422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