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陶渊明隐逸诗的思想艺术成就(3)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与官场的丑恶、黑暗相对照,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自然便凸现出一种清新、宁静的绝美状态

  他在摆脱了“樊笼”、“尘网”回到田园后,颇有一种“矰缴奚施,已卷安劳”的感觉,如飞鸟离网归林,游鱼脱钩入水。他以轻松、愉悦的目光去观察、欣赏着这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倍感惬意。《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十多亩的宅院,八九间草屋,前种桃李,后植榆柳,远处的村庄和袅袅炊烟依稀可见,鸡鸣狗吠远近相闻。“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这实实在在的一切就是诗人所日思夜想的“自然”。这份生活既真实又平易,秋天,“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这里空气清新,奇峰高耸,松树与菊花相映成趣。春天,“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冬天,“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砀,在目皓已洁”。大雪之后,田园满眼洁白,万籁俱静。夏天,“蔼蔼堂前柳,中夏贮清阴。”,浓密的树荫遮盖庭院,一片阴凉,打消了心灵的烦躁。随着一年四季节序的变化,自然界的一切景致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变化着,使他感到安适则亲切,他迷恋这份怡然的生存状态,他要的就是这种安全感。有一首《归鸟》诗把这种心理渴求表达得更为明确: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反归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悠然其怀。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倦飞归林的小鸟,并不以找寻登“天”之路为终极目的,要的是能躲避暗箭的伤害,安享林间的惬意与平和。陶渊明以鸟自喻,委婉地道出了自己弃官归隐的真实动因。同时似乎也在申诉:在混乱的世界中,人性的自足性才是最真实可靠的。

  陶渊明的隐逸诗中有很多表现自己在田园生活中的无限乐趣的。比如《时运》篇作于归田之初,集中地写自己田园生活的安逸情形。序中说:“《时运》,游暮春出。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暮春时节独自出游的陶渊是这样倾诉自己那颗快乐的心: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馀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称心而言,人亦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沐浴熏风,远眺美景,怀着一种自满自足的心情回到家中,又有花圃药栏,榆柳竹丛,可以抚清琴,可以饮浊酒,这一切似乎让人感觉回到了黄帝、唐尧之世。而现世的自己却真真切切地享受着这些!陶渊明在这份宁静的田园生活中进行着身心的自我洗涤,“自然”成了他防止在物欲横溢的现实中自我异化的一副良药,他愿意永远在“自然”的怀抱中栖息。

  他在诗中常常提到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几件乐事,即抚琴、读书、论文、赋诗、饮酒。《答庞参军诗》中就写道:“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唯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当决意归乡不再东西游宦时,他便可以以一颗坦然的心同朋友谈诗论文,绝无庸俗之调;以酒助兴,尽情挥洒无限诗情。在《九日闲居》中也写到饮酒、赏菊之乐:“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饮酒可以销愁解忧,赏菊餐菊可以陶冶性情,延缓衰老,所以酒杯不能空置,菊花不能白开,他要尽情赋诗以自娱,用这样的生命形态立足于天地之间,难道不能算是一种成就吗?如果说到陶渊明生命本身的成就,那么他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真的做到了人生最困难的事——和生活讲和。他抛弃的不只是那混浊的官场,更是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为人们套上的心灵的枷锁,他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找回人的本原状态,安享那份看似平凡的生活。他会在春游中,“临长流,望层城。”于鸥鸟飞翔群鱼腾跃时心旷神怡。他会与朋友“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登高赋新诗”,“有酒斟酌之,”谈历史,论文章,赋新诗,酌美酒,于坦诚的交往中体会友情的温暖和生活的愉悦,即便是耕地种菜这种看似并无审美价值的活动,在已与生活讲和的诗人眼中也被诗化到至美的境界:“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躬耕自资的生活带来的是陶然自乐的满足感。在《和郭主簿二首》中写道: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他把我们再次带到了一个充满气息的完审美现场,“堂前林”、“清阴”、“凯风”、“书琴”、“园蔬”、“旧谷”、“美酒”、“弱子”,这一系列的审美具象为我们勾勒出守拙归园的诗人的闲适生活场景,诠释了与生活讲和的深层内涵: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作为生命境界,诗人对它的理解透出一种哲人的美。在《饮酒二十首》中他再次为我们描述着这一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用独特的自然观,静视外物的变化,从中体悟“真意”。而这“真意”便是一片忘机的天真,是在观望夕岚变化和飞鸟动静时与自然冥合为一的感受,是对时空和永恒的领悟。这就是诗人已经跳出了理窟的生命境界,他正是以这种观照方式平和地面对朴素的人生。

  在陶渊明的生命主题中一定不能没有酒,前面我们也提到饮酒是他田园生活中的最大乐趣,以致后人的陶诗“篇篇有酒”的评价,这虽然有些夸大其辞,却道出了陶诗题材上的一个特点。王维说:“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李白也说:“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好象醉酒是陶渊明的生活常态。那么,他为什么要让自己终日沉醉于酒中呢?萧统可谓是很理解陶渊明的人了,他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陶渊明的饮酒是别有寄托,“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饮酒不为求善饮之名,而且是求醉以忘忧,借酒以销愁。他在《游斜川》诗中说过:“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所谓“千载忧”显然不是眼前的个人的愁苦,而是一种对历史、现实社会的忧虑,只有醉酒才可以让他忘掉这一切。难怪他把酒直呼为“忘忧物”了。况且,他还可以用“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这样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做辩护,以期象阮籍一样取得避祸远害的附属效应。

  陶渊明拿着他那支蘸饱了生活墨汁的笔,创作出大量描绘自然景色,述说归田乐趣的作品,静心品味,我们就会从中闻到酒香、墨香、花香、书香,还有沁人心脾的泥土的清香,这是一种充满文化底蕴的文人化的农村生活画图。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39763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