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论文(2)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一九五八年开始的陶渊明问题大辩论

  这次辩论起源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在编订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和讲稿时否定了陶渊明,认为“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诗人”。这一评价在该校中文系的师生中引起各种不同反应。为此,该校组织中文系二年级全体同学和该校古典文学教研组全体教师、研究生等二百五十多人举行科学讨论会。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发表了他们的分歧意见,引起社会上更多人士的关心,纷纷投稿,截至一九六〇年三月底,《文学遗产》编辑部共收到有关陶渊明的文章二百五十一篇,约一百二十四万多字。参加讨论的文章大体可分两大类,一是对陶渊明基本上予以否定的,居少数,一是基本上予以肯定或全面加以肯定的,居绝大多数。持基本否定态度的如北师大中文系二年级二班第一组集体讨论《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诗人》提出:“我们认为陶诗中虽有少数较好的诗,但却没能反映出时代的面貌(哪怕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大多数的作品是无意义的,葚至粉饰了现实。所以我们说陶诗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陶诗不论在当代还是对后代,都是起着引人走向消极道路的促退作用。”[14]赵德政《对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浅见》提出:“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绝不是原因,其原因应在于他爬不上去。如果能够爬得上去,他不但不辞官,更不会隐居田园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几次出仕几次归隐上。……陶渊明辞官归隐正说明他不敢正视现实,也说明他做了现实斗争中的逃兵,他从此隐居田园,企图逃避现实。因此,这只有消极因素,而无丝毫积极因素。”[15]张连喜《退隐是有“积极意义”的“反抗”吗?》[16]与赵文持相似批判态度。对陶渊明抱基本肯定或全面肯定的文章很多,如曹道衡《再论陶渊明的思想及其创作》认为陶渊明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无可责难:“在他的作品中,是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的。问题在于反映的方法。陶诗是抒情诗,这必须结合抒情诗的特点来考察。……他写的虽是自己的苦况,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关于《桃花源诗》,该文认为:“这种光辉的主张(指“靡王税”),显然是古代遗产中民主思想成分的结晶,是劳动和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通过进步知识分子的笔尖公开的流露,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关于陶渊明的写景作品,该文认为“其中有一些,虽然是写景,也寄托了作者的志趣。……体现了作者反抗现实的决心,当然会有价值。另外一些诗,则不一定寄托了多少反抗意识,但诗人用高度的艺术技巧写出了大自然富有诗意的形象,能够给予读者以美感的享受。”该文最后的结论是:“陶渊明不失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当然,他也有局限性,例如,在他的作品中,时常有人生无常的思想,有时也不免有消极的生活态度。”[17]张志岳《读陶三论》,一论归隐,指出“陶渊明以一个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从依附门阀大地主政权转变为坚决的不合作,归隐农村,这是他走向人民的第一步,这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二论“金刚怒目”与“静穆”,指出“陶集中‘静穆’部分的作品,在实质上仍是反抗因素的作用来支配的,‘静穆’只是它的外表,当然,我并不是因此连它外表的‘静穆’也加以赞美。……陶渊明作品的现实意义是比较鲜明的,在某些方面也已达到了时代的高峰,和魏晋南北朝的作家相比,应该说是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三论陶渊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风格特征,认为“主要表现在:一,体现在劳动生活的题材上,二,体现在对乡村景物的描绘上,三、体现在语言的朴素、精练上,四、体现在情、景、理交融的手法上。”[18]北师大中文系五七级陶渊明研究小组、古典文学教研组《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及其创作》在分四个阶段全面地分析了陶渊明的思想发展之后指出;“陶渊明思想主流是进步的,积极的,另一方面又有较浓厚的宿命论思想,表现了逃避的、与世无争的消极态度。陶渊明的人生观是复杂的矛盾的。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不满当时政治,抱有理想,想改变现实,而在黑暗现实面前又感到无能,从而想逃避现实的矛盾。全部陶诗差不多每一首都贯串着这个矛盾。我们从这些矛盾的后面,可以曲折地看到那个时代的影子。”关于陶渊明的影响,该文认为其“作品对后世发生着不同的影响。他生当社会动乱、政治腐朽的南朝晋、宋之交,而能‘贞志不休,安贫苦节’,始终保持‘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贫’的态度,过着困穷的生活,这就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树立了一个不与世浮沉、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榜样。……陶渊明诗文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行列中的人,也有使他们‘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贫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他所写的那些归隐生活和散发着消极的与世无争的思想的作品,也成了后代逃避现实的文人的麻醉剂”。[19]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试论陶渊明的作品及其影响》论述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作品的人民性时指出。“他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才干,有自己的意志和理想,不屈服于现实社会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个形象概括了西周以来包括屈原、贾谊、左思等一切正直的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陶渊明作品的意义还在于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深刻揭露,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否定,提出符合人民愿望的伟大理想。陶渊明不但在作品中揭露与批判黑暗的社会,而且在行动上与统治阶级彻底决裂,不管是统治者的拉拢、诱惑,还是饥寒交迫的逼迫,都不能动摇他的意志,不能使他放弃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这正是陶渊明伟大之处。”关于陶作的艺术性,该文指出:“我们可以对陶渊明作品的艺术成就的理解有了初步的轮廓,无论是‘遥逢沮溺心,千载乃相关’,无论是‘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无论是傲首凌霜的,无论是金刚怒目的,都是诗人的真实本色。这本色与他的农村生活就形成他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与似若平淡而又难以企及的诗歌语言。”关于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该文指出。“陶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创造性地继承了前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它是六朝进步文学的代表,是反对形式主义的中流砥柱,又是唐代诗歌高潮和散文革新的先驱,并对以后各个时代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主要是好的影响,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20]

  这次大辩论告一段落后,《文学遗产》编辑部将部分来稿汇编成《陶渊明讨论集》(一九六一年中华书局),该书《前言》着重从五个方面对这次全国规模的大讨论作了小结:(一)对陶渊明的总评价:“在讨论开始时,有不少人认为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诗人,但也有人认为他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有人说他是浪漫主义的诗人,又有人认为他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诗人,而同时又是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色彩。有人称他为伟大作家;可是也有人认为他只能算是杰出的作家。”(二)对陶渊明归隐的分析与估价;“有人说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表现。有人不同意上面的意见,认为陶渊明的归隐在当时有进步意义,是一种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有人从而再做进一步的肯定: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手段。他的这种行动,对人民有利,对封建王朝不利。而有人却提出,不应对陶渊明的归隐评价过高,认为他的归隐乃是一种个人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和妥协行动,但也不能否认这里面有不与封建统治阶级合作的因素。”(三)陶渊明作品反映现实的程度和方式问题:“有人说陶渊明把灾难深重的农村描写得那样恬静、舒适,这是用地主阶级的眼光给痛苦的农村生活披上一层美丽的外衣,掩盖了农村阶级压迫的本质。但也有人认为陶诗反映了一部分社会现实。东晋与宋齐时期的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陶诗中也是有所反映的。……也有人认为,陶渊明反映现实的作品,由于时代的原因,釆取了隐晦曲折的形式,在他的某些诗篇中看起来很平淡,甚至有些消极,其实却正是他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一种手法。”(四)对《劝农》诗的理解问题:“有人说《劝农》诗是一组反动的说教诗。陶渊明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来教训农民应该好好地劳动。有人却说陶渊明在《劝农》诗中提倡生产劳动和反对剥削的主张”在当时具有反对士族阶级的现实意义。《劝农》诗的主题是劝人务农。它肯定了劳动的意义,提倡人人劳动,反对了儒家鄙视劳动的观点,反映了陶渊明的进步思想。”(五)对《桃花源诗》的评价问题:“有人说《桃花源诗》是反动的作品。它可说是中小地主阶层和失意于官场的士大夫的没落、颓丧、消极思想感情的具体表现。它不仅起麻醉人民思想的作用,更严重的是将引导人民脱离现实,煽动人民从阶级斗争的战场上退却。有人又认为,桃花源的幻想反映了人民摆脱灾难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了人民在阶级社会中发出来的美好理想,这理想应该是反封建压迫和剥削的集中表现。对理想社会的歌颂和肯定,正是对现实社会的咀咒和否定。有人更认为,诗人根本否定了统治者的特权。‘秋熟靡王税’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君权。它根本否定了剥削,否定了贫富的悬殊。这个理想显然是代奉着广大农民的呼声。”这场大辩论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某些评陶错误观点进一步有所批判,对肃清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在陶学上的流毒起了积极作用。但“文革”结束前的相当长时期内,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陶学研究受到严重束缚’往往局限于探讨陶作的思想性、人民性、进步性等少数课题,对陶渊明诗文的艺术风格、表现技巧、语言锤炼、景物描写等方面很少深入分析,对陶渊明的批判更多有过火之处,显系苛求古人,有违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难以视为定论。

  这个时期关于陶学的出版物除《陶渊明讨论集》外,还有《陶渊明诗文汇评》(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教师、五六级四班同学编,一九六一年中华书局)、《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编,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二书把历代有关陶渊明及其诗文的研究、评述资料,选取其较有代表性和较重要的,按诗文篇目和时代先后分别汇集成册,对于进一步研究陶渊明的思想和艺术、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遗产,都是有益处的;《陶渊明》(廖仲安著,一九六三年中华书局),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创作历程及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影响,作了简要的评论,时有创见,颇受欢迎。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93435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