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8)

题西林壁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10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也是我校本学期第一次“4+1”校本研修案例展示课。说实话,之所以选择古诗,是想对自己有所突破,因为一直觉得古诗不容易讲好。希望通过这次课例,在全体老师的帮助下,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

  上完课,我感觉很轻松,至少算是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校本研修吧!现在回想起来,有得有失,下面先具体分析一下自认为了、较满意的地方吧!

  一、环节齐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让学生以读为主,让他们反复体验、感受并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悟。

  二、交给了学生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而已”,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他们以后就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解释题,知作者——初读诗,正字音——再读诗,重节奏——抓字眼,明大意——多诵读,悟诗情。”相信当他们掌握了这样的方法后,学习古诗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三、课外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兴趣。

  当然,不足之处还有很多:

  一、对时间打把握不够精准,环节衔接德不够完美,导致在学生理解、感悟最后两句时时间过于仓促。

  二、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得还不够到位,形式比较单一。

  三、按课前的设计,最后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说一说对此哲理的感悟。

  四、结束课之前应该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的收获,这也是预设的,可因为时间关系,也许加之自己的紧张吧,也没能凸显这个环节。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充分地做好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11

  古诗的教学简单也复杂,简体单的是古诗只有寥寥几行,复杂的是要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古诗表达的深刻蕴意。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清晰的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呢? 一:认识古诗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在被贬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后,被庐山的多姿面貌触发诗意而在西林寺的墙上所作。前两行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后两句借景寓理,道出了识人待物的方式方法。

  二: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明白诗中的哲理

  首先在PPT上要采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看到在西林寺墙上的古诗,借以明晓“题西林壁”这四个字的意思;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庐山,在图片上辅以文字引导,感受从正面从侧面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借以明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 其次设置疑问:那么庐山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实面貌?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在古诗中找到诗人的答案,借以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藉此,我们基本理解了古诗的大意,但是诗中的哲理有如何让学生明白呢?

  我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过的课文《画杨桃》,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杨桃,看到的杨桃是不一样的。这个道理不正和这首古诗的哲理不谋而合吗!所以在上课前可以先回忆一下《画杨桃》

  给我们的启示,引导大家想想:如果苏轼就在我们身边,他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了?然后大家一起去古诗中找找苏轼的看法,借以明晓诗中的哲理蕴意----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试问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常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感觉呢?引导大家一起思考交流,用生活中常用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样这首古诗的难点就分散到了回忆和体会之中了,方能不知不觉的让大家明白古诗的哲理。

  课后总结:基本达到了教学预期,但是在观看图片的时候部分同学出现了只看图不结合古诗的意外(“哇……”等无关的语言反馈), 以后在课堂上要注意强调课堂上的责任,如从图片中你明白了什么?从图片中你学会了什么?从图片中懂得了什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ixilinbi/16202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