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8)

题西林壁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

  (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

  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6、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7、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8、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9、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0、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观察的角度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观效果察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 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

  【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导朗读

  2.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课件出示】《望庐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

  【课件出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 指导朗读

  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削出——耸立 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

  3.庐山的景美呀!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课件出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他在诗中写道:

  【课件出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指导朗读

  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

  4. 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其中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5.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二、读《题西林壁》

  1.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听他诗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没有读准确。

  3.评价,齐读。

  4.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儿色再度。

  5.齐读。

  6. 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示范,学生评价怎样读才是读出味道来了。

  7. 学生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8.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看听出了什么味道来。

  9.齐读。

  三、解《题西林壁》:

  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这首诗一共只有28个字,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懂了吗?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都能答出来,就说明你读懂了。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 侧 远 近 高低

  (2)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就真的就是横着看了看,侧着看了看,远处看了看,近处看了看,高处看了看,低处看了看呢?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景色不同

  结合开始读的古诗,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这个道理?

  【课件出示】站在 看到的是

  站在壶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庐山绝顶,看到的是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谁还能用事实说明这个道理?

  这一句是概括的写,还有一句具体的写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样。

  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寥寥几句,区区14字,既有概括地写,又有具体地写。这样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请你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结合前面几个大诗人的描写,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了庐山,你站在庐山的某一个角度,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老师也到庐山去过,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3)看完以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出示】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3.有一个人一天晚上下班,在等车时无聊向自己上班的工厂望去,忽然发觉那是另一番的美景,白色的楼房在绿绿的大树的衬托下,加上夕阳的映衬显得十分壮观。他就想,我来到这二年有余,一直没有这样远望过,更没有如此欣赏过。也就从来没有觉得电厂这么壮观、漂亮过。于是,他轻轻地吟诵了一句诗,这句诗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这中间的两个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庐山?这个庐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譬如说: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呢?举个例子说一说。

  小结: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4.齐读古诗。

  四、悟《题西林壁》

  (1)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写庐山的几句诗,看看这几句诗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结:别的诗人写庐山,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诗的最后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巩固练习

  1.背诵《题西林壁》

  2.抄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侧远近高低

  角度(不同) 景观(不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1.小学《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2.《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品

3.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

4.《题西林壁》精品教学设计

5.《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

6.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7.《题西林壁》的教师教学设计

8.《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9.《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ixilinbi/398875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